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理标志产品

中药名称中地名的历史地理价值初探

  原产地名称又称地理标志,简称地标,是通过地理标识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等以产地命名的权利进行保护。而地理标志通常表达为“地理名称+商品名称”。药材名称突出地反映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命名特点和地域特色,被中药行业誉为“地道药材”。“道”本是唐代的行政区划名,以“道”来归纳药材产地,为后世正式采用“道地”的术语奠定了基础。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在附图中冠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戎州巴豆等共250种。这些药物名称反映了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域的环境因素,是历史地理的缩影,正因为如此,传统中医药学具有明显的地理思想特色。药物以产地命名,尤其是植物类药材,清晰地表明药材的地理分布,既为指导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是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重要依据。
  由于药名中包含了外来植物的引进、地道药材的地理分布、人文作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历史沿革地理等信息,因而从药名中的地名入手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带有“胡”、“西”、“番”等的中药
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胡”或“洋”等。“胡”字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胡黄连,《本草图经》载:“胡黄连,生胡国”,胡国,位于今南亚一带。黄瓜,原产印度,《本草纲目》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其他还有胡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胡萝卜等。“番”是历史上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宋元时期所谓“番舶”,是泛指进行海上贸易的中外货船。此时期引进的药材如番木瓜、番泻叶、番木鳖等带“番”字;“洋”多是明清以后对外国的称谓。药材中带“洋”字的如洋金花、西洋参等。西洋参首见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出大西洋佛兰西”,故名西洋参、洋参、西参等。
此外,更多的外来药材名称直接用外来词标记。如苏合香,李时珍引《广志》云“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苏合国即今伊朗。诃子 (又名诃黎勒)、曼陀罗,皆原产于印度。苏木,源于马来语的译语。其它如高丽参(朝鲜参)、日本厚朴、朝鲜苍术、尼泊尔老鹅草、西伯利亚远志、阿拉伯婆婆纳、北美独行莱等,这些药材的命名清晰地表明了舶来品的属性,反映了我国引进外来药材的历史,是中外医学和文化交流的体现和见证。“胡”系列药材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海”和“番”系列药材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药材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地名反映了地道药材的地理分布特点


  肖小河认为,中药系统演进有三大动力:即环境饰变、遗传变异和人文作用(包括生产技术、文化传播、市场交通等)等因素影响地道药材的形成。药名中的地名正是这些因素的体现。“地道药材”离不开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科学的种植技术。所以地道药材的药名前大都冠以地名,用来表示其地道产区。比如吉林人参,衡州菊花、洪州黄精、云南三七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由于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地道药材具有地域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其分布有一定的稳定性。地道药材一经确立,经久不衰,以致一些含有地名的地道药材的名称长期稳定,客观地反映药材的地道产区,表明了药材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这些地道药材中的地名分以下两种情况。

1.原产地类药材地名

  药物中的地名多为政区地名。如山东银莲花、烟台翠雀、华北漏斗菜、华东唐松草、东北延胡索、东北天南星、东北珍珠梅、宁夏枸杞子等。当然,多数地道药材以政区地名简称作药名。例:动物驴皮入药的阿胶,因其出东阿,故名阿胶。甘松香,在《本草纲目》中称“甘松”,并指出“产于川西松州(今松藩),其味甘,故名。”龙眼,主产于广西(桂),因而又名桂圆。白芥子,《本草纲目》载“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因而又名胡芥、蜀芥。历史上川产药材的命名多与四川古名巴、蜀等有关,如蜀椒 (黎椒)、巴砂、巴豆等因产于古代巴蜀,质量佳,故称。花椒,产于四川而名蜀椒、川椒、巴椒等,说明地道产区在四川,但在四川何处?为进一步说明具体产地,有黎椒的称谓。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释黎椒:“川椒故有名,产自黎大所城隅者尤香冽”。黎,即今汉源,今汉源县清溪是花椒的正宗产地。羌,是我国古代的民族,主要生活于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总称西羌。羌活即得名于此。羌活习惯以产地名,产于四川者,称川羌;产于甘肃、青海的称西羌。其他还有浙贝、浙玄参、广东的广竹黄、广藿香、广木香、广地龙、广三七、北玄参、北沙参、北柴胡、北野菊、京大戟 (产于北京地区)、杭白芍、杭白芷(产于浙江杭州一带)、台乌药(产于浙江天台)、罗布麻(产于新疆罗布),藏红花(产于西藏)、宣木瓜(主产于安徽宣城)、密银花(产于河南密县一带)、怀地黄、怀生地、怀牛膝、怀山药(均产于河南怀庆府,今孟县、武陟等地)等原产地的药用植物名称冠以地名。从药名上看,含有与四川地名相关的“川”字号药居多,如四川的川军(即大黄)、川白芷、川黄连、川芍、川牛膝、川厚朴、川贝母、川柏、川谷、川芎、川乌、川红花、川羌(即羌活)、川艽、川君子、川楝子、川槿皮、川椒、川续断、川附子等药材,说明四川的地道药材较多,在历史上多为贡品药材。据统计,全国约200种地道药材,川产地道药材40多种,占全国地道药材的20%,川药居我国“川广云贵”四大产药区的首位。除政区地名外,还有的药材以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来命名。如抗疟疾中药常山,因始产于北岳恒山,而恒即常,故谓之常山。其他如崂山百合、泰山何首乌等。这些药材产区千百年不变,地道产区稳定使药物名称也很稳定。历史时期一直是某一区域的传统特色产品。这些药名中的地名,准确的指出其原产地,说明地道药材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反映了历史时期地道药材的地理分布状况。

2.最佳产地类药名

  有些药名中的地名不表示原产地,而是表明同种药物该地为最佳药物。如知母以河北易县(西陵所在地)产的西陵知母品质最佳;茯苓习称云苓,因为云南茯苓产量大,质量优。砂仁,以广东阳春县的阳春砂仁最好。木瓜以安徽宣城产者品质最佳。木香,除了进口的广木香或南木香外,建国前在云南引种木香成功,因而出现了云木香。郁金以浙江温州所产最好,因而称为温郁金。菊花,按产地分为杭(浙江)菊花、亳(安徽亳县)菊花、贡(安徽歙县)菊花、滁(安徽滁县)菊花、怀(河南怀庆)菊花等,以贡菊花为最佳。黄檗分关黄檗和川黄檗,以川黄檗为优。细辛,《本草衍义》载“细辛用根,惟华州(华山)者佳”。党参,由于产地和品质的差异,分为西党(包括甘肃文县的文党,山西五台山野生的台党)、吉林党(东党)、贵州党(白党参)。枸杞子以宁夏产者色鲜红、肉厚、子少、质量佳,称为西枸杞,天津产者色血红肉厚、子多、质量次之,称为血杞;莲子以湖南省湘潭县产的湘莲、福建建宁县产的建莲和浙江武义县宣平产的宣莲最为著名。枳壳,从产地划分,产于四川者为川枳壳,江西者为江枳壳,而以川枳壳质量最好。由于历史时期有许多同名异物的药物,药名中的地名反映了基源互异的植物,有利于了解生物遗传变异下的不同种属植物,同时也可以表示药用植物属于不同的科属。

 

地名的变迁是历史见证


  由于许多药名含有历史时期的地名,因而药物的名称也是地名变迁的反映和见证,是研究历史沿革地理的活材料。如镇静安神药朱砂,又名辰砂,因其产于湖南的辰州(今湖南沅陵)。秦皮、秦艽主产于秦岭山区,位于古代秦国范围。信石,因其产于信州(今江西上饶),故名。荆三棱,“其叶有三棱、生于荆楚地,故名”。苏合香,因原产于古苏合国,故名。海州常山、禹州漏芦等药物中的海州、禹州均属古地名;党参,最早发现于山西上党地区,故名。因上党地区在晋时置潞,北周时置潞州,因而又名潞党。高良姜,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谓“高良姜,种自高凉,故名。不曰‘凉’者,言为姜之良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 ,汉代为高凉县,吴时改郡,南朝时为高州。唐时治良德(即茂名),茂名东北有高凉山,《舆地纪胜》云“本名高粱山,山中盛夏如秋,故改凉为梁,名高凉山。”前胡,以产于吴兴前溪者品质最优,根类柴胡,故名。磁石,原名慈石,《宋史?地理志》载:“磁州,贡磁石,旧名慈,政和三年改作磁。”恒山(常山),因该药始产于此恒山而得名,后因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改为常山。柴胡,古代正品是西北的银州柴胡,李时珍指出“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废迹”。沙苑子古称白蒺藜,因主产于同州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故名;又因主产于陕西潼关,而名为潼蒺藜。药名中的古地名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沿革地理很有作用。

 

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迁


  地道药材是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药材名称中的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些植物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历史时期生态的变迁。这突出地体现在一些名实不符的药名中。如唐以前人参分为上党参、辽参。上党参品质最佳。宋以前人参地道产区在上党,宋以后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古代的山西上党参日益减少,至明代上党人参基本绝种。故《本草纲目》云“上党,今潞州也,民以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是辽参”。党参和人参是历史时期上党地区的特产,但在今天上党地区基本灭绝,这为我们探索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线索。
  生态变迁也是人类活动加剧的结果。“物产资民生,亦或劳民力”。药物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百姓负担不断加重的过程。历史时期政府的土贡制度,尽管有利于开发地方名产,但造成了资源的枯竭。例如,在分析明代上党人参基本绝种的原因时,李时珍指出“民以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某些传统产区药物的灭绝和地道产区的变迁,也是人为过度开发的结果。
  总之,药物名称中的地名是历史时期药材分布地域性的反映,客观地反映药材的地道产区,是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重要依据。药材中的地名突出地反映了某些外来药材的引进历史、地道药材的地理分布特点,历史上药材产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地名的变迁以及经济开发区域的扩大和疆域的开拓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含有地名的药物名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有一定价值。

 


来源:《中医杂志》2009年第7期
作者:严奇岩
选稿:王涛
转化编辑:袁云
校对:何涵
责任编辑:周辰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