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记忆
中国传统村落丨平顶山市
  
    传统村落即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其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自2012年起陆续公布了五批共6799个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有202个,其中平顶山市30个,居全省第一。
 
    本期“地图话中原”推出《平顶山市中国传统村落地图》,带你走进这些有故事的村庄,探寻美丽乡愁。

    平顶山市的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分布在郏县、宝丰县、鲁山县和汝州市,其中郏县最多,达17个,超过全市一半,位居全省县级第二
位。

临沣寨(村)
    临沣寨位于郏县堂街镇西部,原名水田村,因红石而得名,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张店村

    张店村即城父古城,位于郏县县境东南李口镇,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故里。村内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官宅,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50%。村内不仅传统建筑多,还留存不少雕刻。

    张店村原有红石古寨一座,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古寨遗迹尚存,寨内东西大街上还存留有张氏祠堂、跨街红石坊、提督府、东西官宅、南北义和、西酉盛、花门楼等7座大户人家宅院,结构严谨,气势恢宏,雕刻精巧;寨外,张良养马、驯马、洗马遗址,火神庙,五龙寨,河洛图,石观音,三神(黄帝、伏羲、神农)庙,张良品箫处等遗址保存较好。

渣园村

    渣园村位于郏县渣园乡,又称“渣滓园”。900多年前,这里并不叫渣园,而是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婆娑园”。

    宋著名大诗人、龙图阁直学士崔鶠,曾在这里隐居十余年,广种果树、花卉。每逢春季,姹紫嫣红,树影婆娑,如同仙境,故名婆娑园。崔鶠曾在《婆娑园》一诗里描述这世外桃源之美“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后崔鶠受皇命回京复官,无人打理的婆娑园渐渐破败,园中瓦砾狼籍,渣滓遍地,人称“渣滓园”。后人为了好听,随口语演变,“渣滓园”成为“渣园”。村落现保留有祠堂、大宅院、牛王庙、古楼、千年古槐、古井、大房屋等古迹。

西寨村

    西寨村地处郏县冢头镇中心,有着2000多年历史,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于此而开始兴盛。明清年间,西寨村曾为郏县县治中心,全县所有公事都在此办理。

    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传统格局,其中明嘉靖年间建造的被称为“河南第一桥”的蓝河七孔石桥最负盛名。

    西寨村为回汉杂居,其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饸饹面、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闻名,其中羊肉烩馍有300多年的历史;饸饹面源自西汉宫中名吃,有2000多年历史。

李渡口村

    李渡口村坐落于郏县县城东北,距县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东列黄岗千古秀,西邻蓝河万代青”的美誉。村里清一色的李姓村民均来自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的后裔,因在蓝河东岸繁延生息,村头又有可以摆渡的小渡口,村子就得名李渡口。

    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相对隆起。村内有、古寨墙、护寨河、明清古宅数不胜数。现存传统建筑830间,其中明清建筑630间,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代表性建筑组群有20多处,且大部分保存完整,堪称一座内容丰富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纸坊村

    纸坊村位于郏县黄道镇,始建于元代以前,横跨青龙河两岸,选址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水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有“沿河抱龙居,造纸名胜地”的美誉。

    村落地处伏牛山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背靠大刘山。村落内植被茂盛,青龙河从村首到村尾流村落东侧,山环水抱,环境优美。有传统建筑30余处,主要代表性建筑有王家大院、奶奶庙、五龙圣母庙、关爷庙、观音庙等。

马街村

    马街村隶属于杨庄镇,东临应河,古时应河此段称马渡河,因宛洛大道从村中通过,沿路发展成街,故名马街。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村内传统建筑面积约19.69万平方米,多为青砖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是研究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村内有豫陕鄂五地委 办公地旧址、杨现元老宅、卢增凡老宅、秦基伟旧居、马街遗址、付永强老宅、马街书会会址、观音堂等不可移动文物11处,其中位于寨内东北隅的广严寺,建于明代。

    马街村为马街书会传承地。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马街村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延绵700余年。马街书会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也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程庄村

    程庄村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形成于明代,因二程(宋代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后人迁此定居而得名。主要历史建筑有刘家大院、程文奇老宅、程文明老宅、程文郁老宅、关帝庙、程家祠堂、刘春峰老宅等。传统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村中偏北部,主要以单层或二层阁楼式砖木结构为主,基础与下槛墙以红石垒砌,青砖灰瓦顶,砖雕和木雕精美别致,保存完好。

    程庄村又称“同协寨”,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兵匪日寇数次攻寨而未能得逞,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民都在此避难。岁月更送,现如今,寨墙寨门早已灰风烟灭,只残存有寨壕诉说着“同协寨”往日的辉煌。

大营村
    大营古时商贾云集,村落始于隋唐,北齐时在此设关驻兵以御北周因系大本营,故名大营。传统建筑以单层砖木结构为主。村内主道路三纵三横,内有72胡同。

    大营村位于宝丰县大营镇中心,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于一、二、四村,主要以单层砖木结构建筑为主。村南有清代山陕会馆和豫西军工处兵工厂二分厂(修械厂)旧址,另有明代崇祯年间兵科给事中王之晋所建旧居、白衣堂、三官庙、大营人民公社旧址、邢老商老宅、苏英臣老宅、王栓柱老宅、大营渡槽等传统建筑。

鹁鸽吴村
    鹁鸽吴村位于鲁山县梁洼镇南部,是明末清初大槐树下吴姓人家的迁居地,村名因村子里吴姓人居多和大浪河南岸的鹁鸽崖而得来。村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更有多座传统寺庙。

    鹁鸽吴村处在大浪河流域中段,以丘陵地形为主,风景秀丽。鲁山“古八景”之一的鹁鸽崖在大浪河河谷绵延数公里,两岸石崖陡峭,有名有传说的景点五、六处。鹁鸽吴村是中共豫西地区地下组织创建及领导者吴镜堂烈士故里,村子里存有吴镜堂烈士陵园,是鲁山县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半扎村

    半扎村位于汝州市区南约17公里,坐落在伏牛山山区,被半扎人引以为豪的五龙之地的小“石龙岭”上。半扎村历史悠久,从附近有大量的汉墓群出土来看,汉代这里已很繁华。明朝升梁县为汝州,半扎发展为半扎店属汝州安宁乡。清代半扎继续发展为半扎镇,成为汝州名镇,与临汝镇、大营镇齐名,属汝州安宁乡。
    半扎今属于汝州蟒川镇,分半东、半西两个行政村。半扎村历史上曾是南接楚粤,西连秦晋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这里喝茶歇脚,有“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之称,它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碑刻记载:清朝时名扬全国的“八大兴”在半扎开有商号。这里有六华里长的巨石大寨,保存完好的陕山会馆,有象征民风淳厚的文昌阁,有精巧别致的明代石拱桥,四季长流的石龙泉水等。
山顶村

    山顶村属于汝州市夏店镇关帝庙村的一个自然村,它因位于海拔680多米高的打虎山山顶而得名。山顶村自明朝中期以来就有人居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村落依着山势走向盘踞而建,东高西低,错落有致。一条石砌主街道、四条石砌小巷,20户100多间的明代石砌民居保存基本完好。走进老村旧址,清一色的石屋、石院、石桌、石椅、石碾、石井、石头路……周围被千亩原始次生林所覆盖,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已成为汝州及周边县市群众避暑、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

 
 
摘自微型公众号“地图话中原”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