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从字面上来说,代表着安宁、和谐。有的地方也喜欢以“宁”来命名,比如南宁、西宁,还有人们比较陌生的“东宁”、“北宁”、“中宁”。这些以“宁”来命名的地名,在历史上多属要塞或是边陲,它们的名字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意愿——祈求全方位的安宁和谐。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五宁”城市的前世今生。
东宁
东宁,位于黑龙江省最东南部,是黑龙江省直辖、由牡丹江市代管的县级市。
东宁市东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179公里,南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邻,东与俄罗斯接壤,北与穆棱市和牡丹江市毗邻,西与宁安市搭界。是东北亚交通枢纽,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因物产丰富,东宁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誉。
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清末,中国东北部遭受沙俄的侵略,掠夺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东宁包含着清王朝希望东部边疆安宁的一层意味。
东宁要塞——二战的最后战场
我们习惯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并不代表所有的战争都结束了,仍有人尚未摆脱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的屠戮。这个喋血的地方,就是被日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东宁要塞。
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关作命第五八九号'命令,确定在东北边境地区实施'筑城工程',同年6月,就开始修筑东宁要塞。
东宁要塞当时为日军提供了军用后勤、军用设施和兵工厂的功能。为了准备侵苏战争,日军还在东宁要塞纵深处建立了庞大的后勤基地。
1945年8月13日20时,日军与苏军在阵地上展开了肉搏战,从山坡上的单人掩体到山顶的战壕,到处都堆满了双方的尸体。日军凭借有利工事致使苏军伤亡惨重。8月15日,日军妄图最后一搏,将火炮转向正在进攻的苏军战车开火,而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火力点,苏军的炮弹落在日军阵地上,日军伤亡惨重。
1945年8月中旬,苏军的其他部队已经基本解放了中国东北,其先头部队也已进入朝鲜的核心地带,只有与胜洪山要塞相对峙的这个师始终还停留在中苏边界。直到8月26日,苏军命已被关押的关东军司令部的河野贞夫中佐前往要塞劝降。
1945年8月28日,在经过了20天的围困后,日军终于走出掩体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宁要塞画上了句号。胜洪山要塞战斗,日本守军共1200多人,战死者、失踪者达300多人,投降901人,苏军牺牲兵力超过一个大队的人数。
南宁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邕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之名始于元朝。据记载,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统一岭南地区,南宁属桂林郡辖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设晋兴县,晋兴县成为南宁的第一个地名。
之后,晋兴县先后经历了宣化县、南晋州、邕州等地名的变革。直至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为“邕”之始。这一“邕”字,则是取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记述。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邕州改为邕州路。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反元,杀死归德州(今平果县境内)知州。
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元英宗皇帝遣使者来邕州招安,以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之后,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为南宁路。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宁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青海省第一大城市,是该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简称宁,也正是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西宁市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中国夏都”、“海藏咽喉”、“西海锁钥”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宁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命名,表达了北宋王朝统治者对边疆稳定的一种期望,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北宁
北宁是现在辽宁省锦州市所辖的北镇市。北镇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明积淀。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据《周礼》记载,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合称五座镇山。种种资料显示,北镇正是因为这座北方镇山而得名。
金代开始,北镇改为广宁,这一地名沿用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统一县名,该地因与湖南广宁县重名而改称北镇县。1995年3月,撤消北镇县,设立北宁市(县级)。
据说,当时北镇要成为县级市,当地政府找到不少相关专家学者征求起名。其中有人提出,与南宁市、西宁市相呼应,北宁市这个名字会叫得更响。而且“镇”与“市”连在一起,怕让人产生误解,于是便改名北宁。
但由于当地许多老百姓在平日生活中,约定俗成,还是喜欢将之称为北镇。而且,北镇鸭梨、北镇庙等早已闻名全国,“北镇”的知名度高于“北宁”,外地游客来到北宁,以为北宁和北镇是两个地方,经常坐错车或者走错路。
2004年1月7日,为遵循历史和民俗,当时的北宁市人代会123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将‘北宁市’更名为‘北镇市’”的议案。随后,北宁市市政府正式提出更名申请。2006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北宁市正式更名为北镇市。可以说,“五宁”中的北宁这一地名,如今只能是存在于历史记载当中了。
中宁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地处黄河两岸。沙关古道,驼铃声声,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要冲。历史上,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现今的中宁地区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清时属中卫县;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故此有“中宁”一名。
说到中宁这一城市的出名之处,在于它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早在1995年时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从刘禹锡到陆游,从孙思邈到李时珍,从《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到《本草纲目》、《中山药典》,这些历史文学资料都对中宁枸杞有过文学描述或药理论述。
转自微信公众号“地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