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周口
 
      周口的历史比起周口市的其他各县要年轻得多,到现在还不足600年。元朝末年贾鲁河疏浚通航,上入黄河下达江淮给贸易带来了极大便利,于是在沙颍河北岸,贾鲁河西岸开始形成集市并有人定居,名为永宁集。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淮河、沙颖河漕运得到开发,沙颍河南岸又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市场。
    但不少做生意的商贾小贩想上南岸的过不去,想到北岸的过不来,只有望河兴叹。当时一姓周的船民抢占商机,率先放船摆渡。使南北两岸贸易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横跨两岸三川的“经济开发区”。当时人们把过河的地方按船家姓氏称为“周家埠口”。“埠”的意思是“码头”,“口”的意思是“渡口”。这也是人们口头上自然定名。地名字多的总没有字少的好叫好记,时间一长“周家埠口”叫成了“周家口”,到了清朝末年就成“周口”了,这就是“周口”之名的缘起和演变。
 
川汇
 
    区域为原县级周口市,因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川汇区。历史上曾为南北中转站,河南4大名镇之一。明清之际,曾“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市区自然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状如武汉三镇,素有“小武汉”之称。2000年6月周口地区设立地级周口市后,原县级周口市更名为川汇区。
 
扶沟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开始设置扶沟县,在今扶沟县城的东北,到隋大业十四年( 618年),县城迁到现址。“扶沟”一词的来历据《读史方舆纪要开封府》记载,因县境内有扶亭和洧水沟,各取一字合称扶沟而得名。现在扶亭已不可考,而洧水沟就是今天的双洎河,又称双泊河,是贾鲁河的一条支流。扶沟从设县以来,历经沧桑而县名未改。
 
太康
 
     太康原是人名,是夏朝的国君,其祖父是大禹,父亲是夏启。启死后他继承了王位,到外地打猎数年不归。有个善射箭叫后羿的人发动了政变,不许太康回国。“太康既失国,不得归,遂都阳夏(jia)”(《纲鉴易知录》)。太康在阳夏筑城为都,后死于此地,葬于此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因阳夏县有太康陵而更名为太康县,公元598曾改为匡城县,617年又改为太康县。
 
鹿邑
 
    《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可见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还是鹿的栖息地,那时现在的鹿邑县域草茂林密,常有鹿群出没其间,鹿群相呼,鸣声不已,故其地最早称为“鹿鸣”。后来在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也就称为“鹿邑”了。邑,是古代的区域单位。隋朝开十六年(596年)将武平县改为鹿邑县。大业十三年(617年)因临涡河又改为涡州。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年又改为鹿邑县。
 
郸城
 
     隋朝开皇六年首次在今郸城县域设郸县,到了唐朝撤去县的建制。分归鹿邑、真源和项城县。郸县的老县城后来建了城墙,就叫郸城集。到了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置了郸城县,郸城集就成了现在的县城。
    郸城县名的来历源于一个浪漫的神话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叫王子的砍柴人,因到桥下避风,见有两个老人在那里弈棋炼丹,他在一旁静静观看,及至“丹”成,两个仙人让他吃了一粒,王子竟升仙而去,进了洞天福地。民间曾广为传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升九天,洞中方已日,世上几十年”。那座炼丹的桥后人改名为王子桥,成为郸城的历史遗迹。
 
沈丘
 
    “沈丘”与上边几个县名的来历不同,它是骧于地貌,旧沈丘县治所在今安徽省临象县城西侧古城,这个古城就建在一拿大土丘上。没建城之前这个土丘就被称作“沈丘”,于是设县后就命为县名。隋时置沈丘县,元时因战乱县废。明朝弘冶十年(1497年)再置沈丘县。
 
项城
 
     项城一名的来历是因袭了古国名。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在该地分封了一个项子国,秦朝推行郡县制时,在古项子国故地设了项县,原来的国名成了县名。东魏时改称秣陵县,隋文帝时曾改为宛丘县,但不久又改为项城县,隋以后项城县名未再改,宋朝时曾并人商水,后来又重置项城县。
 
商水
    以汝水为名,汉代称汝阳。隋代改为溵水。宋太祖赵匡胤尊其文赵弘殷为宣祖,讳“殷”、“溵”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因避皇帝讳改名 “溵水”为“商水”,沿用至今谓商水县。
 
西华
 
    汉朝初年淮阳郡有一华氏大家族,居住区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在当时的太康县县域。汉高帝当时在西部的华氏家族为主的区域设县,所以命名为西华。王莽时西华县更名为华望县,东汉时再复为西华县。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改为柳城县,不久又复原名。开皇十八年(598)再更名为鸿沟县,7年后又为西华县。因为纣王的叔父箕子曾在这里生活过,到唐朝武德八年(625年)改为箕城县,再改为基城县,而后并人宛丘县。
    唐朝长寿元年(692年)又设县,名为武城县,是因楚武王曾在此筑城。神龙元年(705年)再度改为箕城县,景云元年(710年)复改为西华县,直到21世纪,西华在九县中是更名最多的一个县。
 
淮阳
 
     西周时淮阳是陈国,秦朝时设秦县,但秦县县名没像项城县那样保留下来。到了汉高帝时,于公元前200年设置淮阳郡,陈县属于淮阳郡中的一个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淮阳”一词为行政区域命名。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陈县为宛丘县仍属淮阳郡,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陈州,辖宛丘县。到了明朝才将宛丘县改为陈州(不再辖县)。清朝雍正十二年陈州又升为府,再下设准宁县。民国二年,撤销陈州府,又把准宁县改为淮阳县。至今这一县名的历史还不到100年。
 
 
本文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周口晚报”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