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许昌,又称莲城、许州、许都、魏都、汉魏故都。位于河南省中部,下辖魏都区、建安区2个市辖区,长葛市、禹州市2个县级市,鄢陵县、襄城县2个县。总面积4996平方千米,2018年底总人口510.81万。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豫中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帝尧时期
许昌古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
夏朝
夏朝曾建都阳翟(dí)(今许昌禹州)。
商朝
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建安区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西周
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城邑有:历(今禹州市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许(今建安区张潘乡古城村一带)、鄢(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等。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建安区)、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
西汉
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新朝
颍川郡改为左队,阳翟县改为颍川县,鄢陵县改为左亭并入许县。许县、颍阴、长社、颍川等县属左队。
东汉时期
东汉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许昌东),汉朝末代都城。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建安区、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
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两晋
西晋沿袭魏制。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混战,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所在今建安区张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统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隋
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颍川(今禹州)、长葛、许昌、强(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
五代
后梁改许州为许州匡国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称许州忠武军。
北宋
初,改许州忠武军为许州,隶京西北路。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路。
金
许州改称昌武军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长社、长葛属之,隶南京路(今开封)。阳翟县升为颍川军,后改称颍川州,旋又改颍川州为钧州,亦属南京路。鄢陵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明清时期
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郑州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著名景点
华佗墓
华佗墓在建安区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千米。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
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国内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东汉末年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
曹丞相府景区主体建筑为仿汉代风格,景区主要有魏武游园、曹操塑像、艺术照壁、府衙、东西望楼、求贤堂、议事堂、赋诗楼、围廊、藏兵洞、相府花园、青梅亭、宴楼、浴楼、珍宝馆等标志性建筑群构成,景区外围有帝王街、将相街、才子街、佳人街、三国演义大舞台等旅游配套项目与之相辅相成。
春秋楼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
原名八里桥。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此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禹县均窑址
钧窑遗址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城关钧台。遗址东西长1100多米,南北宽约350米,文化堆积层厚达1~2米以上。1974年河南省博物馆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钧窑初创于唐,盛于北宋末年,衰落于元,明代停烧,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的技艺成就对各地瓷窑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一大瓷窑系统,即钧窑系。钧台窑址是北宋后期的官办瓷窑之一,所烧制瓷器均集贮宫中,被历代皇室所珍藏。
瓦店遗址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北面、东面转而向东南流去。瓦店遗址是夏代早期的都城级遗址,是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两大亮点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成果,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多次进行考古发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工作的重点,成为禹州“华夏第一都”历史地位确立的又一重要依据,证实了禹州作为夏代都城的历史史实。2006年5月,瓦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宋代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塔刹。现存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为宋中晚期建筑,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1996年维修该塔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镀金铜站佛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文物32件。2006年5月,乾明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峰塔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通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灵井“许昌人”遗址
灵井“许昌人”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许昌县灵井镇灵南村。遗址发现于1965年,2005年进行首次发掘,之后进行数度发掘,共出土动物化石和石器3万余件,此外还发现数百件人工制作的骨器,遗址的发现对旧石器与古人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鄢国故城
鄢国故城位于鄢陵县城北9千米彭店乡古城村一带。据史书记载,在西周初期,鄢为妘姓之国,即古鄢国。鄢国故城遗址外城经数千年自然和人为的改变,原貌遗存甚少,城墙遗址部分残留,长度约300米,高度1—8米不等;内城在遗址北部,呈正方形,面积为4万平方米,基高于外城4—6米,是古鄢国的紫禁城。该遗址内随处可见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陶器,如《鬲足》、《鼎足》、《扁足》及大量的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位于长葛市,沿土岗而筑12处城,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经考古勘察鉴定,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周王墓
明周王墓位于禹州市,修于明初,地宫面积1400平米,由10个大墓室组成,嫔妃陪葬墓地宫面积400余平米,双曲拱券覆盆状,18券洞同穴分室,门朝向高大宽敞、能容“大客车”行驶的环形甬道,拱券青砖弧面曲率预先烧制,浑然天成,为中国已发现的地宫建筑形制中所独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兴国寺塔
兴国寺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鄢陵县城南5千米马栏镇,以寺而故名。兴国寺塔为砖石结构六角九层楼阁式建筑,高2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周长20米,高1米,厚宽1米,经加固后宽为3米。塔身外部结构严谨,笔直崇秀,为典型的北宋建筑。该塔对研究宋代古建筑和佛教活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襄城文庙
襄城文庙是中原创建最早的文庙之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卫衍出资重修,作县内学署。元、明、清历毁历修,仅存大成殿1座,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襄城城墙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千米,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许都故城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位于许昌市区东南18千米张番乡古城村,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汉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有皇宫、御苑、相府等;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产
杜寨书会
许昌杜寨书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据考证,杜寨书会起源于公元10年前后,至1560年时,杜寨古书会就已初具规模,比宝丰县马街书会(公元1316年前后)还早约1300多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来自省内外的200多名的民间说唱艺人都会相聚在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一些名艺人甚至还没亮书就被“请”走;河南省内外的说书艺人云集于此亮书、卖书,最多时有700余人相聚杜寨切磋技艺、交流书目,一展风采。杜寨书会是珍贵的汉族民间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有无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时至今日,杜寨书会已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传统书会。“杜寨书会”于2009年被河南省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烧制技艺是禹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并驾齐驱。钧窑,又以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魅力成为诸窑之冠。2008年6月7日,钧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越调的唱腔优雅纯朴,其板式有诸如慢板、导板、铜器调、赞字、哭腔、流水、飞板、紧打慢唱等,同时具备有慢、中、快、散等多种节拍形式。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人物
韩非子
韩非子,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国阳翟(禹州)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阳翟(禹州)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许由
尧知其贤德,欲让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颍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和炎帝第十四代世孙伯夷应为同一人。许由曾经做过尧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许国的文叔即为其直系后裔。故许由为许氏开姓始祖。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关羽
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在许昌留下了夜读春秋、两院英风、挂印封金、灞陵桥关公挑袍等诸多传说故事和历史遗迹。
曹操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许昌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操雄踞许昌,大兴屯田,广纳人才,数年间猛将如云,文臣如雨,仓廪皆满。许昌成为他图谋霸业,抗衡蜀、吴,统一北方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