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卫辉市,县级行政区,位于新乡市东北部。地处黄河北部、太行东麓、卫水之滨,是牧野大战发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国财神文化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中国优秀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卫辉市市政府
    基本情况
    卫辉市东起厐寨乡,西至唐庄镇,南起柳庄乡,北至狮豹头乡。东与鹤壁市浚县接壤,南与延津县比邻,西与辉县市相邻,西北与安阳市林州接壤。北与鹤壁市淇县相邻。政府驻地:卫辉市卫州路1号。上属新乡市,下辖汲水镇、李源屯镇、上乐村镇、后河镇、唐庄镇、孙杏村镇、庞寨乡、太公镇、城郊乡、柳庄乡、安都乡、顿坊店乡、狮豹头乡共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总人口50.87万人。民族构成主要有汉族,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等民族。其中汉族50.5万人,回族3443人,苗族72人,蒙古族52人,其他民族147人。
 
    卫辉市总面积862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为3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43千米。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28平方千米,规划区面积4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平方千米,市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居新乡八县(市、区)之首。耕地面积390.8平方千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24.6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8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因卫辉知名度较高,故仍沿袭旧名,称卫辉市。在殷商时属畿内地,是牧野大战发生地,周灭商后,先属鄘,后属卫。春秋时期,改属于晋。战国时期,属魏,始有汲邑之称。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汲县,属河内郡。三国时期,属曹魏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属汲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废汲郡,改汲县为伍城县,属卫州。隋开皇六年(586年),改伍城县为汲县。元中统元年(1260年),将原卫州、辉州合并设路,取二州首字,称卫辉,属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明、清属卫辉府,府治汲县。1913年,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1933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8年11月县城解放,划城区及城郊部分村庄成立卫辉市,与汲县同属太行五专署。1949年2月撤销卫辉市,其辖区复归汲县,属太行四专署。1949年5月,改属太行区新乡专署。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属平原省新乡专署。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改属河南省新乡专署。1985年,撤地改市,属新乡市。1988年10月,撤销汲县,设立卫辉市,属河南省直辖,由新乡市代管至今。
 
卫辉市市貌
    1993年开始撤乡建镇,李源屯乡、后河乡、孙杏村乡、太公泉乡、唐庄乡、上乐村乡撤乡建镇。2005年9月,将孙杏村镇的东曲里、韩光屯、卜奇屯、白露、万庄、上焦庄、下焦庄、张村8个村划归牧野区和平路街道办事处。2005年撤并乡镇,撤销大池山乡、东拴马乡并入狮豹头乡;撤销倪湾乡并入城郊乡。
    地貌气候
    卫辉市地处太行山断块隆起东南翼,总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洼,高差分明。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258、158、45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7600公顷。主要山峰有苍峪山、霖落山、凤凰山。主要河流有卫河、沧河、共产主义渠、东孟姜女河等。
    卫辉市属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寒暑适中。
 
    主要交通
    境内有石武客运专线、京广铁路穿越,设卫辉车站一个。有107国道,省道有新范公路、山詹公路、翟阳线、卫柿线贯穿市境,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济高速公路纵横卫辉市境。 
    文教科体卫事业
    卫辉市有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各一个。基层有文化站13个,文化活动中心205个。卫辉市有高中3所,初中21所,小学131所,公办幼儿园1所。科研机构2家。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卫辉市人民医院、卫辉市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共16家。公共设施:卫辉市共有休闲体育场所150多个,市级体育场1个,城区主干道两边有绿化带、垃圾箱等设施。有社会公益性福利院:卫辉市社会福利中心、城郊乡敬老院、李源屯镇敬老院、后河镇敬老院、柳庄乡敬老院等14个。
    主要经济概况
    卫辉市是重工业基地,初步形成的以食品、饮料、化工、冶金建材、印刷与造纸、纺织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食品、建材和造纸等大型产业集群。2014年,财政总收入达6.6亿,比上年增加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加23.5%。规模以上工业新增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新乡市级技术研究中心2家。主要物产冰洲石、麦饭石、铜矿、铅锌矿、金矿、铁矿等矿藏。土特产有世魁牛肉、下街烧鸡、北码头豆腐皮、下街萝卜、卫红花等。2017年,卫辉市地区生产总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22亿元、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09亿元、65亿元。 
    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方面,卫辉市是中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和棉花基地、中原地区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和林果蔬菜基地。高效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畜牧强县(市)、省十大无公害畜产品示范基地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中国农村沼气服务站试验示范县(市)、中国生猪调出大县(市)。被列为中国小农水重点县,荣获中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县。“卫红花”搭载“神八”育种实验成功。连续7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 
    第二产业方面,卫辉市依托“四四二二”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食品与饮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印刷与造纸”四大支柱产业和“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纺织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四大战略产业。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7家,达到92家;亿元企业新增6家,达到29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6家,其中超5000万元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家,达到3家。 
   第三产业方面卫辉市成功签约了以产业整体转移项目、高科技项目为代表的亿元以上项目14个,签约总额达125亿元。招商引资工作综合排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荣获市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县、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称号。2012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6个,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被评为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特别是,总投资50亿元的百威英博百万吨啤酒基地、北新建材新型装饰材料基地、银金达新型包装材料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 
    产业集聚区方面,卫辉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180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总体规划面积15.6平方千米,以食品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截至2015年,产业集聚区已落户企业68家,限额以上企业21家,引进了5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国内500强企业,14家上市公司,3个行业龙头。 
    名胜古迹及旅游景点
    卫辉市为历史上著名的豫北三府之一,中国财神文化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是新乡市惟一的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保单位、文化古迹有114处。以苍峪山、跑马岭、灵泉峡等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和以比干庙、望京楼、香泉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比干庙、跑马岭休闲生态园、龙卧岩分别为国家AAAA级、AAA级、AAA级旅游景区。
 
比干庙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京楼、比干庙、陀罗尼经幢、香泉寺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战国古墓群、徐世昌家祠、小店河古村寨、战国魏长城、镇国塔、皮定均司令部6处;国家4A级景区比干庙一处,国家2A级景区跑马岭地质公园1处。还有西山森林公园、万亩桃园、姜太公纪念地、龙卧岩风景区等。其中比干庙被称为天下林氏根。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世界各地的林氏都要前来敬拜先灵。望京楼是全国最大的石构无梁建筑,明朝潞王因思念母亲而修建。香泉寺被誉为豫北最早的佛教寺院。
 
明代镇国寺塔
    著名的历史人物有西周军事家姜子牙,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对西周的贡献非常大,因为他尽心辅助周武王伐商,为周朝的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清末名儒李敏修,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藏书家、以收藏整理清代文献而久享盛名。还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铁道游击队》作者著名作家刘知侠。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稽文甫,他是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主要历史事件有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与纣王决战于此,史称牧野大战。
 
跑马岭
 
狮豹头水库
    民间传统文化:有背装、抬搁、高跷、落腔、舞狮、舞龙、打鼓等艺术表演形式。卫辉市每年还举办比干祭典、桃花节、姜太公祭典、文化艺术节、十月物质交流大会等活动。
比干纪念大典
 
 
 
本文由学会会员李俊锋编写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