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
基本情况
濮阳县 濮阳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被誉为“中华龙乡”。北纬35°20',东经114°52',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东南部,黄河下游北岸。东与河南省范县及山东省莘县毗邻,南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鄄城县相望,西与河南省内黄、滑县、长垣3县接壤,北与濮阳市华龙区、清丰县交界。面积1382平方千米。人口115.6万人。辖子岸、庆祖、徐镇等13镇,五星、海通、白堽等8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有城关、文留、柳屯等3个全国重点镇。
建制沿革
濮阳县史称“颛顼遗都”。《左传》载:“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上古颛顼,都于帝丘。夏为昆吾国。春秋卫都迁至帝丘。战国卫嗣君五年(前330),因在濮水之北,始名“濮阳”。秦置县,为东郡治。两汉因之。隋濮阳分置昆吾县,新置澶渊县,属汲郡。唐避高祖李渊讳,改澶渊为澶水县。五代徙治德胜城,称澶州。宋熙宁十年(1077)移现址。北宋末先后易名为北辅、开德府,后复名澶州。金改为开州,延至清末。1912年改为开县,1914年复称濮阳县,属直隶省大名道。1927年直属河北省。1941年划分为濮阳、昆吾、尚和3县。1949年合并,仍称濮阳县,为平原省濮阳专署驻地。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河南省。1954年归属安阳地区。1983年撤销濮阳县,设立濮阳市。1984年原濮阳县域设濮阳市郊区,1987年复置濮阳县。

濮阳县四牌楼
自然情况
濮阳县属于华北平原豫东北黄河低洼地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4°C。年均降水量626毫米。南傍黄河,境内长61千米。另有金堤河、马颊河等4条河流流经。有金堤河湿地公园、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各类动物600种,木本植物136种。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盐等,为中原油田腹地。
金堤河湿地公园
名胜古迹
濮阳县文物古迹众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西水坡遗址、卫国故城遗址、唐兀公碑等3处。省级有回銮碑、基督教堂与华美中学、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司令部旧址(城关镇孙王庄王家大院)等10处。濮阳县城中心十字街为明清传统街区,名胜古迹有中心阁、八都坊、澶渊之盟纪念地、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等。是中华柳姓、濮姓起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列入国家级的传统戏剧濮阳县大弦戏、濮阳县大平调,省级有濮阳县二夹弦、濮阳状元红酒酿制技艺等9项。
濮阳县唐兀公碑
西水坡遗址
卫国故城遗址
经济情况
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比调整为11.2 :64.1:24.7。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处,工业以石油化工、电子电气装备为主,连续3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
交通情况
晋豫鲁铁路横贯东西,106国道、大广高速纵穿南北,省道、县道贯穿全境。
地名概况
地名形成、命名规律及演变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有着密切联系。故境内地名专名有以下特征:1、以古国、古县、古城得名。如高城,因颛顼(号高阳氏)都帝丘而得名;故县,因秦汉为东郡治所而得村名;咸城,因是春秋卫邑而得名。2、以水得名。如小濮州、子岸、鲁河、大芟河、清河头,分别以邻濮水、瓠子河、鲁河、芟河、清河而得名。3、以历史古迹或人文地理命名。如南游、长乐亭,以传说中的颛顼避暑地而得名;柳屯,以是春秋柳下惠食邑而得名;杨什八郎,以元代唐兀公迁居而得名。4、以历史名人而得名。如闵城、公西村,分别以孔门高徒闵子骞、公西华而得名;霸王集、前项城、东韩信,分别以楚汉争霸时的项羽、项梁、韩信而得名。5、以地形地貌命名。如团堽、前夹岗、后堌堆、西葛邱,皆以土堆沙岗而命名。6、以村中或村旁植物命名。如枣林、杏园、荆台、榆林头、大桑树等。7、以祥瑞、希冀命名。如民生街、保安集、东义井、官仁店、前旺寨、樊常治,皆望文可生义。8、以从业情况命名。如油坊、铁炉、打铁庄、熬盐庄、木梳营、铁刀庙等。
荣誉名片
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以文明久远、文化灿烂,被称为“帝舜故里、华夏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