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现今河南省跨黄河辖境形成的历史原因及过程
 
石小生
 
    众所周知,黄河古称“河”“河水”“大河”,非指其他河流。历史上,河南省就是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但现在的河南省辖境却是跨黄河南北,北抵漳河,北岸有安阳、濮阳、鹤壁、焦作、新乡,以及济源等诸多市县。那么,这种跨黄河南北的辖境状态是如何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呢?

一,元代以前今河南省辖境行政区划大体概况

    唐代以前,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秦郡县制以及汉代以后的州郡县制,以今河南省辖境为主的中原地区长时间分属不同的州郡,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秦设36郡时,今河南省辖境黄河南岸分属三川郡(洛阳、三门峡、郑州)、南阳郡(南阳、平顶山南部、驻马店西部)、颍川郡(郑州南部、许昌、平顶山)、砀郡(开封、商丘)、陈郡(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北部)、衡山郡(信阳西部)、九江郡(信阳部)。黄河北岸则分属河内郡(安阳西部、鹤壁、焦作)、邯郸郡(安阳东部、濮阳西北部)、东郡(濮阳西南部、新乡东部)。西汉时行政区划改为州、郡、县三级,今河南省黄河南岸又分属司隶部的弘农郡(三门峡、洛阳西部)、河南郡(洛阳、郑州);豫州刺史部的颍川郡、汝南郡(漯河、周口、驻马店)、梁国(商丘东部)陈留郡(新乡东部、开封)、淮阳国(周口、商丘西南部);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南阳、驻马店西部)、江夏郡(信阳中部);扬州刺史部的六安郡(信阳东部)。黄河北岸分属冀州刺史部的魏郡(安阳、濮阳西部)、河内郡(焦作);兖州刺史部的东郡(濮阳东南部)。此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具体行政区划虽多有变动,但大体格局变化不大,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除了洛阳、南阳在东汉时期有过国都、陪都的显赫之外,没有形成一个能统领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形成过一个能涵盖大部分中原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划。
     唐初,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于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分别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道”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河南道领虢、陕、汝、郑、滑、汴、许、陈、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河南府,共30个州府,“河南道”的设立是中原地区大部首次归属于一个中央直属一级行政区划内,道治洛州洛阳县。河南道辖境广阔,南滨淮,北临河,西依函谷,东尽苍海,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黄河以南,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这是“河南”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的首次出现。“河南”一名原指洛阳附近与洛河交汇处的一段黄河,洛阳西有“河南城”,《史记·吕不韦传》有“(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云:“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后西汉在洛阳置河南郡,东汉改称河南伊,西晋复改河南郡。而唐代始置的河南道因道治在洛阳,所以,得名沿袭了此前以洛阳为郡治的河南郡、河南伊。
    以洛阳为道治的河南道存在了一百余年,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又分河南道西部新置都畿道,辖河南府、怀州、郑州、陕州、汝州。因原河南道道治洛阳已经分置于都畿道,于是,分置后的河南道道治遂由洛阳改治汴州浚仪县。至此,开封开始成为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并逐步成为仅次于国都的中原地区中心城市。而“河南”之名也由于这次分置被向东转移到了开封,由此前专指今洛阳地区变为代指以开封为中心的广阔中原地区了。
    这个时期,河南道的管辖范围包括古黄河以南的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大部,安徽省、江苏省长江以北的东到海,西到太行、伏牛山,北到(黄)河,南到淮河的广大地区,其行政中心就是汴州(开封)。同时,河南道改治汴州也是开封自战国魏都大梁之后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了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当时被称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7座。贞元十四年(798年),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为防止盗贼沿汴河两岸出入城墙,又增设了两座水门,并让其幕僚韩愈著《汴州东西水门记》一文,专述其事。此次扩建的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唐代汴州城成为明清城墙的渊源,奠定了今日城墙的基础。
    不过,唐代河南道的辖境与今天的河南省还有很大差别的,除今河南省京广线以东属河南道以外,其他河南道的大部分地区与今河南省没有重合。今河南省西部、南部的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当时属都畿道,安阳、鹤壁、焦作北部、新乡西部属河北道,南阳属山南东道,信阳淮河以南属淮南道。故今河南省在这个时期仍然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唐代开封的辐射和管辖范围主要是向东至海之间的今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的地区。
 
    二,元代河南江北行省时期的行政区划概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时期,也是地方政区建置上一次重要发展时期。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国都所在地的河北及山东、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形成“都省据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局面,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行省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初步奠定了现代省制的基础。
元至元二年(1265年),命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事于南京(汴梁)、河南府(洛阳)、大名等路,盖为处理李璮乱后罢世侯、置牧守等事宜的临时派遣。至元五年(1268年),因攻宋战争需要,设立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至元十年(1273年),分立荆湖、淮西两行枢密院负责攻宋,撤销河南行省,河南路直隶于行中书省。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在南宋的核心地区置江淮行中书省,先治扬州,后徙治于杭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河南、江北系要冲之地,又新入版图,宜于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统有河南十二路、七府。” (见《元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开封)。次年正月,遂罢河南宣慰司,以汴梁、河南、襄阳、南阳、归德诸路、府并隶行省,又划湖广省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所辖江北部分并割湖广省辖德安、汉阳、信阳益之)并将江淮行省划江而分,“割江北诸郡隶河南”,以江淮行省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天长、涂州等江北州县归于新置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江南部分改称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管辖范围为今河南黄河以南全境,黄河以北延津原武等县小部;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北大部(今秭归县一带属于湖广行省),湖北长江以南石首长阳等县小部。统12路,7府,1州;路、府辖州34,路、府、州辖县182。除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所有市县均归属于以汴梁为省会的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由此,开封再一次成为东至海、西至山,北至河,南至江这一块比唐代河南道更大的地区的行政、经济中心。
 
    三,明代南、北直隶的设立与河南行省的确立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定都何地犹豫不决,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山东和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建都议曰:都汴者,以河汴流通、挽输便易为美谈。张方平曰:京师所谓陈留八达之地也。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家浚河三道,通京城漕运,曰广济、曰惠民、曰汴河,太仓蓄积,三军士庶咸取给焉。此建国之本也。”(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考察,并将汴梁改称为开封府,考察结果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决定定都于此,并把应天(南京)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但在八月初二时,明朝的北伐军大破大都(今北京)。八月下旬,有鉴于形势有变,而反对在开封建都的观点又逐步占据了上风。“苏代有言:决荥口,魏无大梁。魏公子无忌亦曰:决荥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及秦攻魏,王贲果引河沟以灌大梁,王假被执,一国为鱼。宋端平初,赵葵入汴,蒙古决黄河寸金淀水灌之寸金淀,葵败还。《纪闻》:崇祯十五年,闯贼围城,河决城西北十七里之朱家寨,水溢城北。又数日,大水至,汴城坏,军民死者数万。盖往古之祸,复中于今日也。王氏有言: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梁末帝之祸,甚于王假;靖康之辱,几于石晋。况滔天之浸,近在咫尺之间。言建都者,其亦有鉴于往事哉?”(见《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朱元璋在权衡开封的利弊后,最终决定放弃汴梁(开封),定都应天(南京)。
    明代在行政区划的建设上基本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割于河南行省、山东行省和山西行省;将原属元代中书省的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河间府、保定府、真定府划归河南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称直隶,以示国都所在。割元朝河南江北行省辖域内长江以北的风阳、淮安、扬州、庐江、安庆5府和徐州1个州与元朝江浙行省辖域内长江以南的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平、池州、宁国、徽州9府,太仓、和广德3个直隶州给新设立的(南京)中书省。而在位于元代国都北京和明代国都应天府 (南京)之间的中原地区,朱元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中书分省,定开封府为北京,同年中书分省改置河南分省,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复河南分省再改河南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划湖广布政司荆州府、黄州府、沔阳直隶州归属河南行省。洪武十一年罢开封府的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黄州、承天、德安、荆州、襄阳、郧阳6府另属湖广布政使司。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将元大都定为北京,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同年罢北平布政使司,其境域直隶北京,称北直隶。次年,将原划归河南行省的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河间府、保定府、真定府改属(北京)直隶。为区别于直隶南京地区的南直隶,亦称北直隶,简称北直。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
    南北直隶的设立对今河南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新设立的河南行中书省与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相比,东部元朝河南江北行省辖域内长江以北的今安徽、江苏地区划归(南)直隶,分离出“河南”。而原属元代中书省的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历史上首次划归“河南”。自此,今天的河南省辖境除南乐、内黄、清丰、濮阳、浚县、滑县、长垣诸县属京师,范县、东明属山东行省以外,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较为完整的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自秦汉以来均属黄河北岸行政区划建制的豫北地区第一次归属于黄河南岸的“河南”管辖,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河南省辖境。而开封,作为南北直隶之间,即南京与北京之间最为重要的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在河南行省的建立和南直隶、北直隶的分合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中原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凝聚作用,对河南省的设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四,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省辖境变动概况

    清朝在地方政区建置上,基本沿袭明制,同时作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省、道、府(与之平行的有直隶州、厅)、县(与之平行的有散州、厅)4级。河南于清顺治年间确定为省,即河南省,驻省城开封。清朝前期,河南全省共设8府7直隶州,其中今郑州、开封等归开封府,洛阳归河南府,三门峡归陕州,许昌、漯河等归许州,商丘归归德府,周口归陈州府,平顶山归汝州,南阳归南阳府,驻马店、信阳等归汝宁府,安阳、鹤壁等归彰德府,新乡归卫辉府,焦作归怀庆府,濮阳及部分县归属直隶大名府,范县、台前等县归属山东曹州府。省城开封是河南境内重要的中心城市,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
    中华民国改制,废开封府设豫东道。民国3年(1914年)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成立开封市。民国21年(公元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次年日伪在开封成立河南省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恢复开封原来建置。1948年6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省会地位不变。
五,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辖境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冀、鲁、豫三省结合部的工作,迅速恢复生产,肃清残敌,治理黄河,于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由中央直接领导。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新乡市、安阳市2地级市,共56县、1矿区、5镇。黄河以南仍属河南省,省会开封市。辖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淮阳、许昌、南阳、信阳、潢川10个专区,开封、郑州两个地级市。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将新乡专区安阳专区濮阳专区,新乡市(地级)、安阳市(地级)划归河南省;菏泽专区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划归山东省。平原省撤销的同时,将民国时期原属河南省的武安、涉县、临漳三县划归河北省。永城县由皖北行署划归河南省。将原属河北省的清丰、南乐、内黄、濮阳划归河南省。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1963年4月,将原属河南省的东明县划归山东省。1964年,山东省范县、寿张二县金堤河以南及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定名范县。1974年析范县东部7个公社设立台前办事处,1978年成立台前县。至此,今河南省辖境基本形成。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