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黄河河患对兰考县建制沿革的影响

石小生

      兰考县位于开封市东北部,1954年6月,由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始置今兰考县。历史上,此地先后(或同时)分属东昏、济阳、陈留、外黄、浚义、兰阳、仪封、考城诸县,正所谓“隶属纷更,地域多变,其疆界延袤不齐,犬牙相制,史无记载,实难考稽。”加上地形平坦,相对高差只有10米左右,又属黄河河患最严重的地区,这就给我们今天考证历史上的区划沿革制造了极大的困难。史学家郑樵曾说:“地理之要在于封圻(音齐,边界),而封圻之要,在于山川。《禹贡》九州皆以山川定其经界,九州有时而易,山川千古不易,是《禹贡》之国,至今可别。”这个条件,在兰考县的建置沿革考证中是不存在的,现在兰考县辖境的最高点竟然是黄河故道的夹滩地,正如《读史方舆记要》所说:“水之至浊者莫如河,故河最善决。……水道既变,小而城郭关津,大而古今形势,皆为一易矣。”可见,“隶属纷更,属域多变,地形平坦,屡遭河患”是我们考证兰考县建置沿革最大的四个困难,可以说,《兰考县志》的建置沿革部分是当代所有县志中最难纂写的章节之一。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续修《兰考县志》才更应该写好“建制沿革”章节,为后人留下一个清晰、准确、翔实的记载。
      续修《兰考县志》对兰考县的建置沿革记述如下:
      兰考县地处中原腹地,是由历史上的谷县、东昏(东明)、兰阳、仪封、考城诸县分合演变而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县境西部春秋时称户牖,战国时称户牖邑。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置东昏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称东明县。曹魏黄初四年(223年)废县,宋乾德元年(963年)重建东明县。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将县域分成南北两部分。金天兴元年(1232年)县治迁河北岸冤句故地,遂将南岸地域析置兰阳、仪封二县。兰阳县治仍在原东明县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兰阳县城迁于韩陵(今城关乡老韩陵村西)。明洪武六年(1368年),再迁于马村(即今县城)。
      仪封自金末建县,县治在通安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迁白楼村(今仪封乡政府所在地)。清道光五年(1825年)并于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兰封县。
      县境东部,古称戴国。春秋时,改为谷城,秦置谷县。秦楚之际称甾县。东汉建初二年(82年),改为考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封、考城两县均归陈留专署领导;1952年6月,改归郑州专署领导。
      1954年6月,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县。县府驻原兰封县城,隶属关系不变。1955年4月,兰考县划归开封地区,1977年12月,划归商丘地区,1980年8月,回归开封地区。1983年6月,开封地区撤销,兰考县隶属开封市至2003年未变化。
      对于兰考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其他许多书籍都是这样记载的,如《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也认为:兰考县由古兰阳、仪封、考城三县分合演变而来。兰考乃1954年合兰封、考城二县设置,取二县首字为名。
      续修《兰考县志》以及其他书籍对兰考县的建置沿革作这样表述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县志,我认为在建置沿革的记述方面应该比其他书籍更详细、更准确,能考证清楚的就尽量考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因兰考县“屡遭河患”,从今兰考县境有文字记载以来,长期处在周边各县的边鄙交汇之地,没有形成一个以现今兰考为中心的建制沿革主线。兰阳建于金代,是由东明县分置而来,而东明县的主脉是山东东明。而考城县的前身是谷县、甾县,东汉改考城县,但谷、甾地多在今民权县甚至更东,所以,以东昏、谷县作为兰考建县的起始时间都不合适,这就和与兰考县紧临的民权县始建于民国时期一样,我们不能把民权县的历史上推到外黄县。所以,说兰考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历史不符,我认为只提历史悠久即可。
 
      现在,就兰考县建置沿革的史料考订如下:
      1,兰考县今境西、北部春秋时称户牖,战国时置户牖邑,属卫国,秦改为户牖乡。《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东巡至此,恰值昏雾四塞不能进,遂改为东昏,有秦台废址存焉。秦时,今兰考县境尚未设东昏县,而戴国、谷县、甾县都在外黄县以东,即今民权、商丘市区和山东曹县之间,其辖境不可能与今兰考县境重合,所以,将戴国、谷县、甾县作为兰考县的源头之一是不合适的。据考证,秦代距今兰考县境较近,且秦初已设县的周边县应当是:济阳(在今兰考县北边)、外黄(在今兰考县东南,即今兰考、民权之间,《元和郡县志》以魏郡有内黄,故此为外黄。在杞县东北六十里)、陈留(在今兰考县西南,《元和郡县志》: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属陈,故曰陈留)之间。《史记》:“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即此。属砀郡。”(评审稿未提这些)。也就是说,秦代,今兰考县应该在济阳(北)、外黄(东南)、陈留(西南)三县的交界地带,其辖境与这三个秦县的部分地域重合。
      2,西汉时,今兰考县境西边为小黄县,因浚仪县在小黄县西,故今兰考县的仪封不可能时属浚仪,只能属小黄县。《读史方舆纪要》:“小黄城,(陈留县东北三十里,见《水经注·济水》: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今兰考县境北部为汉初始置的东昏县,东昏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牗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今兰考县境东北为济阳县(《水经注》:“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今兰考县境东偏南为外黄县(辖境大致在今兰考县境东和民权县大部);西南为陈留县。
      3,东汉时,今兰考县境周边各县同西汉,只是东昏新始年间一度更名东明县,今民权县东的甾县于建初八年(83年)汉章帝东巡陈留,始置考城县。此考城县与今兰考县之间仍有外黄县,故今兰考县境不可能延展到外黄县以东的考城县境。东北的济阳县城在今县城东五十里,光武帝刘秀诞生于此。《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读史方舆纪要》也载:“《后汉记》:‘光武生于济阳宫,光明照室’”。济阳县的地望据《元和郡县志》载:济阳故城在(冤句)县西南五十里;《辞海》:济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今兰考县东偏北约20公里,相距22公里处是宋集村附近。
      4,三国魏废东昏县,其地南入浚仪,北入济阳(另说东昏地并入外黄县),其余周边各县同东汉。外黄县以东,今民权县东北、商丘市区西北的考城县改名考阳县。
      5,西晋,今兰考县境位于济阳、外黄、小黄之间。今县城北有东昏城。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县(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济阳郡辖区相当于今兰考县东部及民权、山东省东明县南境一带。江淹(443~505)即南朝济阳考城人。北魏废。
      6,东晋十六国时今兰考县境先后属后赵陈留郡、前燕陈留郡、前秦陈留郡、后燕陈留郡、后秦陈留郡,南北朝时先后属北朝魏司州(县东部考阳县属兖州,北齐改成安县)、东魏梁州陈留郡、北朝齐梁州陈留郡。《读史方舆纪要》:又后魏延和二年置徐州于济阳县。
      7,隋代今县境西部属梁郡陈留县,东部属济阴郡外黄县。另有少部分可能属济水北的济阳县,考城县属梁郡(隋复改成安县为考城县),仍在外黄县(即今民权县一带)以东。
      8,唐开元年间,今兰考县境西部属河南道汴州浚仪县、陈留县,东部属河南道曹州考城县。唐贞观六年废外黄县,入考城县,自此以后,今兰考县境才有可能涵盖考城县境西部(即原外黄县辖境)的部分地区。
      9,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考城县为戴邑。后唐降开封府为汴州,戴邑复名考城县。(见《五代史》)
      10,北宋乾德元年,在东昏镇改置东明县(今县城北),今兰考县境南部临陈留县、雍丘县,东部为考城县(县治已西移至今兰考、民权县城之间,即原外黄县境内)。
      11,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将东明县分成南北两个部分,金天兴元年(1232年)东明县治迁黄河北岸冤句故地,东明县南岸地析东明县南部六乡置兰阳县,以首乡兰阳定县名;割考城、襄邑(县治今睢县)、东明等部分地置仪封县。兰阳县治仍在原东明县城。仪封县治在通安堡,两县均属南京路开封府。今县境东部的考城县属南京路睢州。
      12,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兰阳县城迁于韩陵。同仪封、考城县均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13,明洪武六年(1368年)兰阳县城再迁于马村(今县城),洪武二十二年(1386年),仪封县城南迁25里至白楼村(今仪封乡),两县同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考城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归德府。
      14,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仪封县因水灾,以堌阳等七乡划归考城,考城县城迁出今民权县至今兰考县境内的堌阳,后又迁张君墓,原考城黄河南岸部分划入睢州。考城县当时属河南省归德府。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考城县境才与今兰考县境完全重合。
      15,仪封县以仪封、堌阳等七乡划归考城县的同时,其余六乡改为仪封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城被淹没,仪封厅并入兰阳县,改称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皇帝溥仪讳,改名兰封县,属河南省开封府。
      16,1954年6月,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称兰考县至今。
      由以上沿革变化来看,兰考县单独设县的起始时间应为析东明县置兰阳、仪封二县的金明昌五年(1194年);而考城县在唐贞观六年废外黄县入考城县之前,地望均在今民权县东,其前身戴国、谷县、甾县,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以前的考城县(是年以堌阳等七乡划归考城,考城县城西迁至今兰考县境内的堌阳),与今兰考县境没有重合,故不应该作为兰考县的建置沿革写入续修《兰考县志》。
                                                   (写于2012年3月15日)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