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鹤壁地名故事 | 鹤壁名称由来传说

淇滨篇

    淇滨区位于鹤壁市中西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北与山城区、汤阴县接壤,南与淇县为邻,东与浚县接境。为鹤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殷商后期,为畿辅之地。周朝属卫,公元前501年,辖地设中牟邑,属晋。秦朝后属安阳县、汤阴县,1957326日,设鹤壁市,部分属之,部分属浚县。1966127日,设立鹤壁市郊区,20011226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淇滨区。 

    境内淇河串联起金山寺、许沟温泉、白龙庙、七里沟、仙鹤湖、天然太极图等风景名胜。有鹤壁樱花文化节、天赉水街都市休闲旅游新亮点。

             2018年,辖黎阳路街道、九州路街道、金山街道、长江路街道、泰山路街道;大赉店镇、钜桥镇;大河涧乡、上峪乡5街道、2镇、2乡、35社区居民委员会、101行政村。面积335平方千米,人口31万。

鹤壁名称由来传说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南太行东麓浅山丘陵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靠大山,东望平原,京港澳高铁、京广铁路、晋豫鲁铁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城而过,京珠高速、107国道、范辉高速纵横交错,地理位置优越。鹤壁历史悠久,文化深邃,人文积淀丰厚,曾为商朝、春秋卫国、战国赵国三朝故都,《诗经·卫风》39篇诗歌中,直接写淇河的就有6首。鹤壁市现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浚县、淇县分别为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此美好的城市,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鹤壁”地名的来源,历史记载和传说众多,虽版本不一,但都与鹤有关,概括起来,共有六说:

鹤栖南山

    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志书记载。20146月版《明·清汤阴县志》点校本载:明崇祯十年和清乾隆年间《山川志》均有“鹤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世传双鹤栖此,故名”的记载。因有鹤栖之壁,故山下的村庄取名鹤壁。鹤山,位于鹤壁集羑河南岸,为古镇的天然屏障。山顶西面有一危岩绝壁,巍峨壮观,站立其上俯视,鹤壁集全景尽收眼底。鹤山也叫南山,双鹤所栖之南山即此山。

筑墙养鹤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殷商末期时期的帝辛。商代时,鹤壁集一带山势巍峨,茂林修竹,一派山清水秀景象。商代十四次迁徙,最终定都朝歌,这一带为畿辅之地。后纣王常游玩狩猎于此,并建西苑,“鹿为兽,建以楼;鹤为禽,筑以墙(墙即壁)”,鹿楼、鹤壁地名源此。

古碑记载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古碑记载:1985年从原鹤壁六中(现鹤山区实验中学)院内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墓志上已有了“鹤壁村”的记载:“……遂以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三月已巳朔十一日己卯,卒于私第,春秋八十有三。即以其年四月四日,殡于相州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高原礼也。左连惠果祗园之胜境,镇在西带牟山,孙和之仙岩斯在。”由此推断,“鹤壁村”迄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

影壁传说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南山下村庄里一户的影壁墙的传说。相传鹤壁集最早只有三姓六户人家,其中一户的影壁墙上画着栩栩如生的仙鹤,一天晚上,明月当空,只见一对仙鹤飞来,落在他家影壁墙上栖息,黎明时腾空而去。人们认为,仙鹤所栖之处,一定是风水宝地,便不断有人来这里安家落户。天长日久,成为一个村庄,取名鹤壁。再后来,这里发展为集镇,故名鹤壁集。
    与此传说相近的还有另一版本:鹤壁集古时候有一家客店,店主人姓陶,人称陶老汉。他孝从父母,和睦邻里,待客如宾,传为佳话。但因山村偏僻,过客较少,生意清淡。一天,店里来了一位疯癫道士,衣服褴缕,满头秃癞,腥气烂臭,店客都躲而避之。唯有陶老汉不嫌弃,笑脸相迎,殷切倍至。当听到道士还没吃饭时,取出从南山采摘的木耳、蘑菇、山菜,烧火做饭。不大功夫,便把热乎乎的饭菜端了上来,道士也不客气,端起碗就吃。茶足饭饱后,道士来到院里仔细端祥一番,对陶老汉说:“施主心地善良,待人厚道,贫道出家之人,无以为报,看你这影壁墙甚是干净,如不嫌弃,贫道愿在这墙壁涂抹一幅画相送,作个纪念,不知施主意下如何?”陶老汉喜不自禁,忙从屋里取出笔墨送与道士。只见道士沉吟一番,又面向南山拱手相拜,便挥毫勾画起来。片刻功夫,影壁墙上便出现一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仙鹤图。两只白鹤头顶红冠,羽毛洁白,就像一对杰出的“芭蕾舞大师”在翩翩起舞。这道士画完搁笔,转眼腾空跃上南山,向陶老汉拱手相别,霎时无影无踪,惊得陶老汉目瞪口呆。回头一看,影壁墙上的仙鹤飞落地上,翩翩起舞,引颈长鸣,直到天将拂晓,又飞落影壁。以后每天如此,时间一长,画中仙鹤成真的奇闻不胫而走,方圆数百里前来观看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仙鹤也善解人意,观赏的人越多,越兴致勃勃,振翅起舞。一日,两只仙鹤从影壁飞出,直冲南山峭壁,引颈齐鸣,响彻山林。霎时,引来上千只仙鹤,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单腿站立,有的低头觅食,有的交颈细语,形态各异,蔚为壮观。至此,南山之上仙鹤不断,鹤舞景致格外引人。有人说:“南山风水好,将来要成宝地。”人们争相到此安家。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村庄,取名“鹤壁”,后来逐渐成为集镇,人们就叫它“鹤壁集”。

驾鹤仙游

    第五种说法来源于当地民间流传的“驾鹤仙游”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世纪,东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也叫王子乔,道号乔仙。少时聪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诗词歌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民间流传久远。王子乔因厌倦宫廷生活,后拜浮丘仙翁为师,修道成仙。一日,驾仙鹤飞临鹤壁集南山,观此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长此住下。由于乔仙博才多艺、又深谙医道,悬壶济民,恩泽乡里,倍受当地人敬仰。乔仙所乘仙鹤常栖息于山上白云洞外悬崖峭壁上,日久,人们称此山为鹤山,山下的村庄为鹤壁。

懿公好鹤

    第六种说法来源于卫懿公好鹤而身亡国衰的故事。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等处大肆养鹤,鹤岭即鹤山,鹤栖之壁即鹤壁。
卫懿公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不论是苑囿还是宫庭,到处有丹顶白胸的仙鹤昂首阔步。许多人投其所好,纷纷进献仙鹤,以求重赏。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驯鹤的人也加官进爵。每逢出游,其鹤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车轿。养鹤耗费的大量资财,都摊派在老百姓身上,民众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听到敌军压境的消息,惊恐万状,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充军。众大臣说:“君主启用一种东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着我们!”卫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齐声说:“鹤。”卫懿公说:“鹤怎么能打仗御敌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君主给鹤加封供俸,而不顾老百姓死活呢?”卫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泪,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了。”命令把鹤都赶散,朝中大臣们都亲自分头到老百姓中间讲述卫懿公悔过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卫懿公把一块玉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卫懿公亲自披挂上阵,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
    朝歌沦陷后,卫大夫弘演前往荧泽为卫侯收尸,但见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对肝叩拜,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有,且以臣身为棺吧!”说着剖开自己的肚子,取卫懿公之肝纳入,从者只好把弘演的尸体草草掩埋。明人有诗叹曰:“好鹤堪嗟卫懿侯,贵禽败德忍民愁。一朝战士抛戈去,鹤死身亡国亦休。”
关于这个故事,《左传》是这样记载的:“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又败诸河。”

 
转自微信公众号“鹤之声FM”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