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
|
|
|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张向军
2016年,郑州入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预示着这个城市将发生化茧成蝶般蜕变,在这个华丽的变化中,如何坚守文化自信,保护蕴含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地名文化遗产,留住承载乡愁的情感记忆,加强以地名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将是对这个城市文化上的考验。
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之源,郑州位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是八大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遗产。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记录了郑州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地域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典籍、史志中,雕刻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更镌刻在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记忆中。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典故中有他的身影,唐代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唐代白居易《宿龙潭寺》一诗:“夜上九潭谁是伴,云随飞盖月随杯”。唐代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一诗:“吾怜荥阳秀,冒暑初有适”。唐代王维《寒食汜上作》一诗:“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宋代王安石《书汜水关寺壁》一诗:“汜水鸿沟楚汉间,跳兵走马百重山”。宋代苏辙《蹇师嵩山图》一诗:“峻极登高二十年,汝州回望一依然”。诗中的嵩阳、玉女峰、龙潭寺、荥阳、汜水、鸿沟、嵩山、峻极峰等地名传承千年未曾改变,还有一些成语典故的发生地如:厉兵秣马、买椟还珠、决一雌雄、望尘莫及等成语背后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地名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曾经几时,由于对地名文化重要性缺乏认知,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在郑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一些反映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名文化遗产未能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致使许多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22年6月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保护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
- 从2000年开始,郑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5.1%增长到2022年的79.4%,城市建成区显著扩张(图1、图2、图3反映2000年、2010年、2020年郑州市区建成区的变化)。
图1
图2
图3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郑州市建成区近二十年来扩大了数倍之多,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改造等项目推进,大量的村落、建筑拆迁改造,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名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忽视了对原有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城市中含有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消失现象较为突出。旧城改造中一些实体建筑消失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与其紧密相关的地名的消弭,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郑州市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起,至2020年郑州市市区范围共计有228个村庄被整体或部分拆迁,这其中有极具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些村落,如:祭城、关虎屯、圃田、凤凰台、燕庄等等,村落的地理实体已然消失,村落的名称及其背后的文化如何传承?这些现象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中较为常见,这无疑给城市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对地名文化遗产不合理的更名、取别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或机构为了宣传或招商引资,将已原有的老地名重新起名或部分更名,出现了一些割裂历史文脉的新地名,这些新地名,舍弃了原地名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地名内涵,造成传统地名历史文化传承的中断。这种为了宣传城市文化或发展旅游将传承已久的地名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的更名或再取名的现象,也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一定的破坏。
第三,对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和清单。哪些是地名文化遗产,其中又有那些属于地名文化遗产?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必须挖掘、整理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对地名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进行调查、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但是目前对地名文化遗产的调查还没有全面彻底的展开,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仍有完善的空间。
二,郑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行动和思考
第一,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调查,深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全面调查地名文化遗产的存量和现状,积极查阅各县(市)区的历史史志资料特别是地方志资料,从中调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近年来,共收集、翻拍各县(市)区地方志48册,涵盖了从明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地方志,其中从各种版本的郑州志就挖掘出老地名946个,经过不断发掘,一大批丰富的地名资料得以很好地收集、保存下来,为郑州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设。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出台了专门章节对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郑州市不断强化地名工作主管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健全了地名文化保护制度。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和专家作用,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咨询、评估、论证等工作,形成专家咨询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培育地名文化社会组织,壮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不断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全面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按照《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在收集整理老地名名录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认定审批工作。郑州市已正式对外公布了市、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市级名录两批,共计206个老地名列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加强监督管理,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弘扬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利用移花接木、派生命名等方法有步骤的复活一些历史地名。同时结合地名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着手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重点,确定长远保护目标和阶段性工作任务,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开展。
第四,开展清理整治持续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郑州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有过一些教训,2003年,第一个城中村“燕庄”拆迁,由于地名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相对保护机制政策不完善,改造后的燕庄被取名为“曼哈顿”,由此展开了郑州市以“洋地名”为代表的不规范地名的多发期,如金水区杨李庄拆迁后取名“罗马假日”、高新区东史马村拆迁后取名“西雅图”、还出现了维也纳、爱丁堡、威尼斯等不规范地名,这些不规范地名虽没有经过审批,但给社会及后续居民区的命名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早上“威尼斯”起床,中午“维也纳”办事,晚上“曼哈顿”逛街,这曾是被市民调侃的郑州版“周游世界”,但这也是对地名管理部门的督促和鞭策。2014年至2021年,郑州市通过多次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城市地名的“顽疾”。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地名命名工作中,一直贯彻保护优先的命名原则,一是依托一站式政务服务不断完善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机制。将城镇住宅区及建筑物名称审批备案工作纳入一站式政务服务范畴,尤其是对于城中村拆迁改造后村委会改居委会,城市住宅区和建筑物命名中,贯彻保护优先的命名原则,提倡使用老地名,留住乡愁。针对城中村拆迁改造,将拆迁安置小区命名必须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作为地名备案的必要条件之一,列入新建住宅区命名程序,推广使用原老地名来命名新建小区,目前已有北里新村、木马佳苑、瓦屋里新居、洛达庙新苑、东史马小区、高皇寨祥苑等数十个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保留了原村名,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城市发展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地名记忆,更多延续了群众的乡愁。
第五,在城市地名命名中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新命名地名严格征求群众意见和专家论证程序,在命名过程中贯彻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理念,特别是对拆迁后在原地修建的道路,符合条件的原则上以老地名命名。如在航空港区、二七新区、郑东新区等道路命名规划中,特意增加了地名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章节,形成了留住乡愁的道路命名理念,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在规划伊始就得以较好地保护。从2014年开始,郑州市城市新区以老地名命名的道路就有十八里河南路、燕庄南街、齐礼阎路、南五里堡街、陈寨街、高皇寨路、八面神街、黄岗寺街等155条。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命名上,优先使用列入地名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老地名,近几年,有祭城站、燕庄站、铁炉站、凤凰台、七里河站、关虎屯站等48个地铁车站保留了老地名。还通过复活、派生的方法使已经消失的老地名重新在城市建设中找到新的归属,如《清乾隆郑州志》记载的海滩寺,曾是郑州著名古寺,郑州古八景中有“海寺晨钟”的记载。在地铁五号线的命名中,将该寺原址附近的地铁车站命名为“海滩寺站”,将已成为历史地名的海滩寺成功复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做好制度建设,让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开云见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规依据。健全地名文化遗产统筹保护机制,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认定、保护、传承、宣传联动制度,健全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体系和管理机制,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地名管理部门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让地名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焕发光彩。
(二)做好摸底调查,让地名文化遗产名录水落石出。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要掌握地名文化遗产的底数清单,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调查,在深入挖掘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分类,厘清地名文化遗产现状,从而针对不同年代、类别的地名文化遗产,建立台账并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将历史悠久、专名稳定、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和近现代形成的具有突出传承保护价值的地名,按照价值优先、标准规范、公示审定、梯度进补原则,逐步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重点保护。
(三)做好研究规划,让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历久弥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先行、提前介入十分重要。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把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形成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使地名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让延绵不绝的地名文化遗产经受岁月考验尽展芳华。
(四)做好传承应用,让地名文化遗产文脉绵延不断。坚持把弘扬地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建设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应用,对已消失或濒临消失的老地名要采取就近移植、优先启用或派生命名等措施加以复活,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大力挖掘地名文化遗产潜在的丰富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提升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协同创新能力,让地名文化遗产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不断发展更新,具有更旺盛、更长久的生命力,让地名文化在传承应用中更加璀璨。
(五)做好宣传引导,让地名文化遗产文化深入人心。地名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也蕴含着城市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地名文化的宣传,讲好地名故事,让广大市民群众了解城市历史,了解城市的地名文化,增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城市地名文脉蜿蜒不断。要从抢救发掘的角度,编辑出版地名文化著作,在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地名文化遗产原址上设立保护标牌,介绍地名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历史沿革,讲述地名故事,让地名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精神脊梁。
(此文刊发在《古都郑州》2023年第四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