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郑州地名历史文化

引言

        郑州是河南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郑州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一座城市的魅力是由久远历史的沉淀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这个城市从她诞生之日起,就饱经风霜。她的每一点进步,她的每一步铸造,她的每一步成熟,都在历史长河的寻觅、认同、继承、延续之中。

         她就是中华名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雄踞中华九州之中。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郑州。这里不仅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大河村文化、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等文化遗址,还有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

        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建立起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都邑,还是商汤盛世的都城。在郑州地区内高高矗立于地面的商代城墙,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仍然风采依旧。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如今正在飞速的发展,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郑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郑州的“郑”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郑字左边是奠,有祭祀,表达严肃、忠孝、仁义之意。右边是邑,表示城市。结合历史与古意不难看出,郑州在春秋时期起就地位超然,似乎甚至能与泰山所比肩。要知道,泰山在古代的地位,可谓是皇室正统的绝然体现。

        而郑州这两个字最早作为行政名称出现是在东魏孝静帝时期,不过区域是在今天的许昌一带,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最早的郑州。而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于今天的郑州区域最早是在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

        因此不难看出,郑字最早出于春秋,“郑州”一词出于东魏孝静帝,二“郑州”这座城市最早起源于隋文帝!

        郑州的老城,就在今天的管城回族区辖区内。字唐武德四年至今,城内自然形成了四条贯穿东西南北的主干大街。东大街,原名敏德街;西大街,原名里仁街;南大街,原名咸宁街;北大街,原名清平街。

        古时,在老城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地无三里平,人无三百铜。风起满天沙,下雨遍水坑。”近代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又流传着“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是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的顺口溜。还有“东街穷,西街富南街顶戴一大铺”和“二里岗,五里堡,不及南街一当铺”的歌谣。这些歌谣和顺口溜反映了但是老城区的贫富状况,南大街当官的多,穿戴自然与众不同。西大街历史上就是商业区,要比东大街繁华多了。

        郑州管城回族区政府所在地的管城街,随着历史的变迁,六易其名。清朝的时候这里是州府衙门所在地,所以该街叫做衙前街;1913年郑州废州立县,这里是郑县县政府的所在地,顺其自然改成了县前街;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为了纪念孙中山,他把此处改名为中山前街。1948年,郑州解放后,郑州市政府就设在此处,所以又易名市府前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名为向阳街;直到1983年四月,地名普查以后,此街又才名为管城街。六易其名的管城街成为透视郑州历史的例证。

        在郑州管城回族区有一条场250米、宽仅6米的小胡同,这条小胡同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当初这条胡同有一段不通,来往行人必须绕行,很不方便。明万历年间十九年(1519年)有个叫张大维的人乐善好施,出资将那数亩死地买下,并从中间开通了一条长约67米、宽约1.8米的道路,从此南北畅通。这一义举感动了附近的居民,作为回报,大家就把这条小路的冠名权给了张家,称为张家义巷。到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城东圃田有一个叫阴化阳的人中了举人,当上了户部主事,就把家从郊区搬到了张家义巷,这条胡同随之便改名主事胡同了。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有个叫孟莹的人中了进士,后历任礼部主事,恰巧也住在这个胡同,从此,主事胡同更加名副其实了。

        在郑州管城区管城街路西有条胡同叫代书胡同。这里原来叫做黄殿坑东沿,早年是穷人居住的地方。黄殿坑东沿住着一位姓巴的私塾先生,这里的穷人很少有识字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写个讣告祭文、传启庚帖都是请他代劳,从不计报酬。后来,地方法院设在附近,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多。想要打官司要先写状纸,不识字的人就得请人代劳,有的人请坑东沿的律师写,也有的人请巴先生写。逐渐,这里代人写状纸便变成了一种职业,许多读书人聚集在黄殿坑东沿招揽生意,代写状纸,还在自家门口挂上“代书处”的牌子,久而久之,黄殿坑东沿便被人们叫做代书胡同,沿袭至今。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而这句话逐渐演变,又多出来一个相近的言论“遗忘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历史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似乎即遥远又陌生,因为祂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丝涟漪。更多的,是以一种故事的形式存在人们的记忆里,除此之外便再无更多的印象。但是祂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祂可以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以是一段饭后谈资,甚至也可以是曲艺演员口中的一段好素材。历史故事也许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也会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但是每一个历史的背后,都有值得我们深思并汲取教训的地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遗忘历史,抛弃历史终是不可取的糟粕。

        只有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壮大,薪火相传。方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华之根”。

(作者:郑州中建深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段亚廷

(社科联办公室/供稿)

转自微信公众号“郑州社科发布”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