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地名文化

村、庄、堡、集、屯、庙、店、楼、营、寨、沟…一文说明白中国村庄命名


中国村庄地名,是镶嵌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它们并非随意而取,其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规律,直观反映了村落形成的自然条件、聚居形态、主要功能或历史渊源。

从傍水而居的“溪上村”,到因路而兴的“祝家庄”;从家族聚居的“吴家堡”,到商贾云集的“胡集”;从屯兵戍边的“大赵营”,到防御自保的“腰寨子”……每一个特定的后缀,都如同一个独特的标签,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特质。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标识,更是解读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乃至环境变迁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根植于土地的生动体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命名规律,共同打开一扇回溯历史、理解乡土中国的窗口。
 

自然聚集的叫“村”

案例:溪上村、谢家村、赵坡村
 

傍路聚集的叫“庄”

案例:祝家庄、高老庄、大辛庄
 

堡(pù)

具有防御性质或由防御性据点演变而来的聚落叫“堡”

案例:吴家堡、柴沟堡

 

古代传递公文或官员途中歇宿驿站的周边集聚而成的村落

案例:十里铺(表示距某城十里处)、二十里铺、三十里铺

 

有集市交易的叫“集”

案例:胡集、谢集、张兰集

 

因时而建的叫“屯”,在特定时间为满足特定需求(如军屯、民屯),常见于东北地区

案例:黄家屯、白官屯、岔路屯

 

寺、庙、堂

最初围绕宗教场所(寺庙、祠堂)形成或发展的聚落

案例:仇寺、灵显庙、孙庙、张堂

 

曾设有驿站、旅店或街市的叫“店”

案例:崔家店、槐树店、还乡店

 

因曾有显著楼阁建筑而得名的叫“楼”

案例:张楼、卢楼、光岳楼

 

因屯兵而居的叫“营”

案例:大赵营、金家营、周营

 

有围栏或围墙等防御设施围起来的叫“寨”

案例:腰寨子、穆柯寨、李家寨

 

坊 

曾有特定的手工业或由城市移民形成的有规划的聚落叫“坊”

案例:张油坊、纸坊

 

在河沟周围的叫“沟”

案例:盖家沟、施家沟、北大沟

 

靠近河流弯曲处的聚落叫“湾”

案例:王家湾、朱家湾、月牙湾

 

地势平坦(通常在山间或丘陵地带)的村庄叫“坪”

案例:山枣坪、茨坪、杨家坪

 

位于山谷或峡谷地带的叫“峪”

案例:杨家峪、樱桃峪、抱犊峪

 

建在相对高而平坦、易于防守的土台或岗地上的村庄叫“堌”,也写作“固” 

案例:安堌、安固、王固庄

 

位于低洼地带或盆地之中的叫“洼”

案例:下家洼、秦洼、马兰洼

 

建在丘陵或土岗上的叫“岗”

案例:湖州岗、黄土岗、沙岗

 

靠近重要桥梁而形成的聚落叫“桥”

案例:许桥、高桥

 

疃 (tuǎn)

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指村庄、屯落

案例:田家疃、柳疃

 
转自微信公众号”砚耕“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