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砥砺前行,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完成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2日
河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呈现逐季好转、稳定恢复态势,较好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4997.07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1%,货物进出口总值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剩余3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11件省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消费提升面临制约,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出口稳定增长基础不牢;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偏弱,资源消耗偏多,经济恢复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等进一步凸显;不少行业企业还处在疫后恢复期,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稳就业任务艰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难度较大,房地产去化周期有所拉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激发市场规模潜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提升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着力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滚动实施补短板“982”工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落实省领导牵头推进重点项目、省市县三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直通车、联审联批协调调度“四个制度”,常态化开展集中开工、观摩点评、考核评比等活动,实行用地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能耗指标省级统筹调剂,力争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万亿元。突出抓好“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5万个,建设示范类集中式公用快速充换电站100个,争取布局国家级行业大数据中心,加快省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0万户,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0万套;争取建成郑(州)济(南)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工建设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郑州枢纽小李庄站,力争开工(北)京(香)港台(北)高铁阜阳经信阳至黄冈段、呼(和浩特)南(宁)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积极推进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安阳机场建设,推动商丘、平顶山、周口、南阳机场前期工作,开展洛阳、信阳机场总体规划修编,深入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建成郑(州)西(峡)高速栾川至双龙段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沿大别山高速、沿黄(河)高速、沿太行山高速等2300公里高速公路项目,推进观音寺调蓄、郑开同城东部供水、袁湾水库等水利工程,实施西气东输三线中段(河南段)、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等能源项目。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投资审批“三个一”改革,进一步提升项目全流程审批效率。积极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项目贷款100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交通、水利、产业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公司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增强可持续投融资能力。
全面促进消费。发挥大宗商品消费带动作用,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政策,加大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城市物流车推广力度,扩大汽车平行进口业务规模。开展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引导景区推出特色文旅品牌和文创产品。制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基于5G应用的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试点。加快重点步行(商业)街建设改造,鼓励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着力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品牌消费集聚区,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加强市场主体跟踪服务,更新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工具箱”,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施支持市场主体普惠特别帮扶计划,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工作力度,支持发行优质企业债、绿色债券、新型城镇化建设债券,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扎实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保供、电煤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确保企业平稳生产经营。
提高经济循环效率。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争取新增1—2个国家级物流枢纽,实施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探索建立省多式联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国家在郑州试点开展高铁货运,不断提升多式联运水平。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外贸转型基地提质升级,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盟、拉美市场,布局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海外仓”。加强支付结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支持优质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二)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核心,坚持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并举,推动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深入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打造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着力提升装备制造关键基础件供应能力,支持绿色食品业瞄准新兴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智能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汽车电子等电子制造领域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加工能力,大力发展合金钢、铝基、镁基、超薄铜板带和铜箔等先进金属材料,依托骨干企业布局建设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加快轻纺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持续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落实10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和“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豫沪合作基金,举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世界传感器大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峰会等活动,加快推进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快速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钢铁企业重组整合和装备大型化改造,着力发展硅碳、聚碳等化工新材料,推动水泥、煤电、铝加工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突破清单,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推进基础能力提升试点。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应用政策,促进创新产品迭代研发和规模应用。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搭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接续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力争在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推进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培育150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新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建设,扎实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提升航空、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竞争优势;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咨询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壮大文旅、康养、家政、育幼、体育、物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华为鲲鹏产业区域总部和软件小镇建设,引育软硬件集成企业和专业人才,尽快形成鲲鹏计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等载体功能,培育壮大5G、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5万家企业上云,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大力开展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扎实推进8个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支持建设全市统一的中枢平台,在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典型示范。积极推进鹤壁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在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方面开展探索示范。
提升产业载体能级。制定实施推进高能级产业载体建设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考核评价办法,激发产业载体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以提升亩均收益为导向开展“百园增效”行动。优化调整服务业“两区”,支持商务中心区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促进服务业专业园区加快集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市场主体。着力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老工业城市建设“产业名城”“生活秀带”,开展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申建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聚焦企业、人才、平台、载体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创新体系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算力支撑作用,推动在精准医学、生态保护、社会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特色应用。加快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光通信、诊断检测、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华兰生物、普莱柯、河南农业大学申建P3实验室。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落实与名校大所合作成果,实施“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河南中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实施“中原英才计划”,与知名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建设完善多层次创新载体。落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关于促进郑洛新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加快郑开科创走廊建设,推动中原科技城、白沙科学谷等创新功能区综合开发,促进高端平台和新兴业态加快集聚。支持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推进平顶山功能新材料、许昌硅碳新材料、安阳电子新材料、新乡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在各地布局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优化提升孵化培育、政策培训、企业认定等服务,遴选100家创新龙头企业、100家“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500家科技“雏鹰”企业,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1万家。优先将创新型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并提供分类指导,进一步放宽“科技贷”业务准入范围,拓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科研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开展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出台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办法,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创新平台申建等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站式”服务。建成投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育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
(四)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落实落细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举措,推动各类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扩大简易注销范围。分领域制定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优化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豫事办”功能,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推广电子认证、“快递+政务服务”,确保不见面审批占比达到90%。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县域全覆盖,建立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申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开展省级营商环境示范试点。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入第三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评估,确保民营企业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开展民营企业“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建立政务诚信监测制度,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甄别纠正一批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的冤错案件,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支持创建国家改革发展标杆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制定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建立国有经济服务重大规划战略联合评价机制,动态发布重点行业、产业、区域指引目录,引导国有经济扩大对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布局投入。研究设立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重点在省属企业二、三级层面培育优质混改企业。深入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两类公司”试点,稳步推进分类授权放权、事中事后监管、差异化考核等工作,持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开展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优化金融市场服务,运用政府专项债等渠道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支持郑州龙子湖基金岛集聚发展。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增量配电、民办高校学历教育收费等价格形成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支撑能力。顺应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大趋势,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与县域底盘支撑,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强化两大都市圈引领作用。支持郑州实施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品质城市建设三大行动和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郑州都市圈产业、公共服务、市域铁路等专项规划和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和平原示范区、武陟、长葛等特别合作区,推进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建设,加快郑州都市圈市域快线、新乡至焦作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实施都市圈第二绕城高速,持续推进郑开、开(封)港(区)、许(昌)港(区)、郑新等重点产业带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面。实施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优化“一中心六组团”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创新、交通枢纽、人文交流等城市功能,编制完善都市圈相关专项规划,推动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的合作。
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做大做强,在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积蓄发展新动能。全面启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争取国家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探索晋陕豫毗邻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推进教育、科研、产业、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淮河经济带建设,强化商丘东向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推进周口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漯河国际食品名城建设,持续推进三门峡至洋口港货运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铁、南阳经驻马店至阜阳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实施沙颍河航运工程和周口、漯河、淮滨等港口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共建集群式产业链专业合作园区,着力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快汉江经济带建设,发挥南阳生态和文化优势,深化与襄阳、武汉的联动发展,积极推进唐河复航工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安阳、濮阳、鹤壁承接北京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转移,加快豫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编制大别山革命老区新一轮振兴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规划,实施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大别山北麓旅游高速等标志性项目,支持信阳、驻马店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机制,接续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认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摩活动。推进5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试点,开展省级示范县创建,扎实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行动,统筹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制定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分市辖区差异化放开郑州中心城区落户限制,探索推进全省居住证“一证通认”。完善常住人口统计调查制度,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常住人口规模精准匹配,进一步健全“人地钱”挂钩机制,力争新增城镇常住人口120万人。持续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窨井盖、城镇危房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滚动实施水电气暖管网、城市交通、污水垃圾治理、城市停车场、城市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提升行动。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和耕地保护利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战略,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河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争取将生物育种列入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尽快突破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严格耕地保护,加大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力度,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重大水利、农田灌溉、气象保障等配套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出大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创新成果。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技推广网络,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推动生猪存栏量恢复至常年水平。深入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完善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载体平台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沟域经济、民宿经济、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建乡村康养基地40个以上、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个以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有效解决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深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完成5000个配电台区升级改造,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扎实推进乡村治理试点,新增一批文明村镇。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力争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细化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持续增强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承载功能,引导优秀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扩大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分层分类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工作。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统筹社区治理、就业帮扶、美丽社区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黄河滩区30万人迁建任务。
(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建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凝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提升开放载体功能。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枢纽优势,做大做强本土基地货航公司,力争完成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工程建设,推进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临空生物医药园、东航物流郑州生鲜港等项目建设。强化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在国际商品期货交易、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提升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功能,推动洛阳综合保税区、开封综合保税区、许昌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力争三门峡等地保税物流中心获批,促进“单一窗口”功能向国际贸易全链条延伸覆盖,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全面推开全省150家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分类分层推进开发区整体优化提升。
强化四条“丝绸之路”融合聚合发展。巩固提升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品牌优势,全面推进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建设,拓展空空中转航线网络。加快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布局郑州国际陆港新节点,力争班列国际直达线路达到10条以上。深化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创新,建设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加强内陆无水港设施共建,探索开行小编组、公交化铁海联运班列。
深化与重点地区的开放合作。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动态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大力推广基金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进一步加强贯穿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建成投产的全流程跟踪服务。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与卢森堡、芬兰以及RCEP成员国等全方位合作,健全豫卢“一带一路”经济合作论坛、豫芬交流合作对接会等合作机制,力争在国际金融、数字经济、清洁能源、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八)突出黄河流域保护治理,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为统领,坚持“防、治、建、调、管”协同发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出台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各领域专项规划和专项配套政策,形成“1+N+X”的规划政策体系。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完成黄河干支流生态廊道造林3.66万亩,率先实现郑汴洛段全景贯通,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矿区生态环境“3+1”综合治理。实施干支流后续防洪工程,加快贯孟堤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谋划推进温孟滩防护堤加固、北金堤蓄滞洪区综合治理等项目,确保黄河安澜。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建立整治“挖湖引水造景”长效机制,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在沿黄及引黄受水地区范围内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故道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重大工程,全年新造林249万亩、森林抚育450万亩。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中之重,强化细颗粒物(PM2.5)、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开展工业污染、燃煤污染、移动源污染、国三柴油货车淘汰等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风险防控,依托静脉产业园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城市污泥、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推动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每日3.5万吨、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制度,将用能权市场扩大至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建设省、市(县)、园区、重点企业四级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全年淘汰落后煤电机组40万千瓦,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可再生能源;坚决压减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加强工业锅炉、工业窑炉深度治理和分类管控,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推行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实施绿色生活引领行动,推广环保布袋、纸袋、生物可降解袋等非塑料制品,开展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稳定和促进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和针对性帮扶,积极发展基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以双创促进就业,完善双创示范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等平台创业孵化功能,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
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和防控救治体系,加快建设省级疫情重大救治基地、市级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县(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实施健康中原行动,争取将呼吸等专科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建设试点,推进15个省医学中心和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增20家县级综合医院、推动8家县级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推动60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农村学校招聘1.5万名特岗教师。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持续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豫办学。
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悬河文化展示馆、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工程建设,打造郑汴洛沿黄国际旅游精品带。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殷墟遗址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提升各地“三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步实施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放宽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当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聚焦“一老一小”,深入推进普惠养老试点和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培育一批社会化养老、托育专业服务机构。强化重要民生商品储备能力建设,加大保供稳价力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扩大人口净流入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重点群体住房问题。稳妥做好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及改革工作,妥善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附件:河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转自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