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理论研究
赵伟华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地名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产生的一种专有名称,是一个地方的标志符号,与一个地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信息。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其地域文化更是悠久深厚,研究河南地名的命名方式,探索其中的文化底蕴,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南;地名;文化内涵

 
       河南,古代称其为中原、豫州、中州,简称作“豫”。因其大部分区域位于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故后名为河南。今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下辖 17 个地级市、1 个省直辖县级市,51 个市辖区、20 个县级市、86 个县,省会为郑州。河南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河南各地的地名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河南地名的命名方式
       研究证明,“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 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1](102)。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研究地名的命名方式,来研究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根据地理环境命名
       地名可以表现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具有地理学属性。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具有多样性,这在一些县市的命名中多有体现。河南地区根据山水命名的地名有很多,其中因山得名的地名约有12个:中牟县、新密市、嵩县、平顶山、鲁山县、林州市、卢氏县、方城县、桐柏县、罗山县、光山县、确山县。中牟县境内古有牟山,今无。新密市境内西南有密岵山,“西汉置密县,1995 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2](54)。嵩县因其地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平顶山得名于境内平顶山。鲁山县因其境内鲁山而得名。林州市因其境内林虑山而得名。卢氏县得名于其境内卢氏山。 方城县,《元和郡县图志》载:“梁於此置堵阳郡。 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3](341)桐柏县,《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十八年改义乡为桐柏,取桐柏山为名也。”[3](542)桐柏山上多桐树、柏树,故名为桐柏山,因得县名。罗山县得名于其境内小罗山。光山县得名于境内的浮光山。确山县因县内确山而得名。
       河南省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境内河流发育较为完好。因此,河南也有许多因水得名的县市,比如:栾川县、伊川县、浚县、淇县、临颍县、睢县、淮滨县、汝州市、淅川县、唐河县、潢川县、漯河市、范县、济源市等等。
       由于地理方位的不同,也由此形成许多具有明显特征的地名。我国地名常带“阴”“阳”二字,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阴阳思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人们也多据此为地方命名。 河南地名中就有许多此类地名,如:洛阳、汝阳、宜阳、濮阳、荥阳、沁阳、南阳、淮阳、范阳、舞阳、泌阳、内黄、汝南、汤阴等。洛阳在古洛水(今洛河)以北;汝阳位于北汝河以北;宜阳地处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以北;内黄在黄河以内;汝南在汝水以南;汤阴地处汤河之南。总起来看,带“阳”字的地名居多,带“阴”的地名极少,由此也可看出,人们多会选择河流以北居住、生产、生活。
       (二)根据历史事迹命名
       《周礼》载:“邍师,掌四方之地名。”[4](313)可见,地名这一概念很早便已产生。中国现代地图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世英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名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有地理学家参加。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其演变非进行历史的考察不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历来对地名的沿革十分注意。”[5](76)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地名也有所变化。地名也常常源自特定的历史事件。
       商周时期的武王伐纣影响了河南省内许多地方的命名。武陟县,隋开皇十六年置。“陟”意为兴起,当年周武王的牧野之师就是从这里兴起出发的。明万历十九年的《武陟志》载:“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6](246)修武县,《韩诗外传》载:“武王伐纣…… 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7](95)修武在周代之前称为“宁邑”,武王伐纣时,在宁邑修兵练武,故名为修武。偃师县,汉代置,“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8](2241)。武陟县的大封镇之名也与武王伐纣有关,据传说,武王伐纣途径此地时,大封功臣,故名为大封。焦作市的待王镇,武王伐纣顺应天道,“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故名待王。登封市,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 685 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于是便将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西平县,古有西陵亭,汉时已遭平夷,因此名为西平。地名还常常与古国、旧邑有关。河南地处中原,历史积淀深厚,古代遗迹甚多,这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封丘县,“古封国之地。《左氏传》谓赐封父之繁弱是也”[9](8)。杞县,《太平寰宇记》载:“周武王克殷,封夏后东楼公于杞,是为杞国。”[9](14)陈留镇,“《史记》云:‘郑桓公友,以周衰,徙都于留’。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9](10)此外,还有许多由古国、旧邑得名的地名,如邓州市得名于古邓侯国,“郾城县由古郾子国而得名,新蔡县、上蔡县都由蔡国得名,鹿邑以古城邑鹿城得名,郸城以古郸邑得名,新乡以古镇新中乡而得名”[10](36)。
       地名也会留下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印记。 河南有许多地名是以人名命名的, 这些人名,“或是始建村者,或是当地有名望的人物,或是曾在此活动过的外地名人。这种地名反映出名从主人的特点”[5](76)。清丰县,唐代置县,“唐大历七年,魏博帅田承嗣请析顿丘、昌乐二县地置今县。以孝子张清丰而名”[11](710)。太康县,隋代置县,太康是夏商的第三代帝王,“夏后氏太康所筑城。汉为阳夏县,隶淮阳国。隋开皇七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取古太康之名,隶淮阳郡”[9](28)。获嘉县,“《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郡中乡,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12](120)。西汉武帝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害西汉政府使者终军等。武帝派兵讨伐,获取吕嘉首级,时值武帝东巡至获嘉县境,故赐名“获嘉”,置县。 襄城县,秦朝置县,《水经注》载:“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12](60)
       有的地名反映军事建制。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战略意义重大,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许多地名由此而来:“豫西、豫北、豫南多山,地形易守难攻,故防御方式多依据关隘, 形成了诸多如函谷关镇、荆紫关镇等此类地名。”[10](36)无险可依、地势平坦之地,多建军屯进行驻守,因此,形成许多含“营”的地名,如武陟县的姚其营、二铺营、马营、何营、谢旗营等。还有许多含“屯”“堡”“寨”等字眼的地名,如葛伯屯、官庄屯、小茶堡、武阁寨等,都是如此。
       (三)根据地域文化命名
       河南还有一些地名是根据地域文化命名的,承载了区域文化。
       河南的许多地名背后承载了神话传说故事。 鹤壁市的名称就来自一些神话传说。其中有一则是:古时候此地有家客店,店主人为人正直善良,在当地传为佳话。但因地段偏僻,过客较少,生意萧条。一天, 一疯癫道士来到店中,衣烂体臭,自言没钱吃饭,但店主仍然用心招待。 道士颇为感动,说:“名不虚传,我当助之。 ”于是道士挥笔在墙上画了两只仙鹤,栩栩如生。 道士离去后,仙鹤竟在墙上翩翩起舞。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客店生意兴隆起来,之后在此地定居的人也逐渐增多,形成集镇,故名曰鹤壁。周口市的名称据说也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最初的集镇逐渐由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此摆渡,因此得名“周家渡口”。万历年间,又将周家渡口简称为周家口,《万历野获编》载:“南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名为沙河。”[13](328)
       另一些地名是直接由百家姓加上地名的通名构成的。历史上,同姓氏、同宗族的人聚居在一起,随着家族发展壮大,逐渐形成村落、乡镇。 这样的地区往往根据宗族大姓为村落命名, 河南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张庄、刘庄、蔡庄、李村、杨村、宝村等。
       还有许多地名来自宗教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对人们生活具有独特影响。河南的一些地名是受宗教的影响而形成的。
       佛教中常用来命名的是寺、庵、庙之类字眼,如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无量庵。道教建筑则多用观、庙、宫、堂、阁之类,如延庆观、嘉应观、中岳庙、药王庙、禹王庙、上清宫、太清宫、清虚宫等等。宗教类的地名多“存在于乡镇、村或街道等行政编制较低的机构中,如二郎坪镇、关王庙镇、弥陀寺乡、包公庙、石庙乡、石寺镇、石佛村等”[10](36)。
       一些地名命名还蕴含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表达人们期望健康、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所以地名中常常含“安”“兴”“平”等字,如镇平县、新安县、洛宁县、博爱县、兴华路(武陟县)、建安街(开封市)等等。
二、河南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反映社会制度信息
       殷商时期,土地归国有,君王将土地分封给奴隶主贵族使用,这些封地也称作“采邑”“食邑”。夏邑县古称栗邑,是殷商中期的重要都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栗邑的记载,《殷墟卜辞综述》和
《卜辞通纂》两书对栗邑作了精确的考证。秦代置栗县,汉朝时隶属梁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沿用至今。
       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东汉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州”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实体。从此,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州制时期。至隋代,州仍是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400 年左右。受州制的影响,河南许多地名中都带有“州”。郑州,隋置,《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3](203)汝州,唐置,贞观“八年,改伊州为汝州,县仍属焉”[3](166)。 禹州,明置,“万历初,以上讳,改开封府钧州曰禹州”[14](423), 明神宗万历三年( 公元 1575 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二)蕴含意识形态内涵
       五四运动过程中,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促进了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河南的许多地名都蕴含着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思想。博爱县,民国 16 年(1927 年) 8 月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部丹河以东四乡一十五图和崇下乡四图的部分村庄划出,增设博爱县,县治清化镇,直属河南省辖。开封市有平等街、民有街、民生街、民生村街、博爱胡同等。
许多近现代英雄人物的名字也被人们运用到地名中,以示纪念。如祥云镇。1947年,共产党员张祥云在西南王村英勇就义,之后,县委书记在悼念解放温县战争中牺牲烈士的大会上, 将西南王村改名为祥云镇。三阳乡乃1974年为纪念共产党员刘三阳而改名为三阳乡。
       (三)物质文明的积淀
       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年),《魏书》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15](3039)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供其居住。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使少林寺成为闻名世界的佛教寺院,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如今,登封市内有少林街道,这也是受少林寺文明发展的影响。
       地名还与经济现象有关。如舞钢市。1977 年,政府以当地最大的企业舞阳钢铁公司为该行政区划命名,初为舞钢区,1990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舞钢区,设立舞钢市。又如梨林镇,本为盛产酥梨之地。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地名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今,地名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学科,足见其重要性。古代的河南人民以其聪明智慧和奋斗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其中一些文化因子凝结为地名。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地名具有稳定性,可以保留更长时段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河南地名可以进一步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 对发掘和传播中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中琼,戴卫平.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J].语言新观察,2008(4).
[2]王洪瑞.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9(7).
[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周礼[M].钱玄,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5]李琦.河南地名用语的文化内涵[J].语言研究,2011(15).
[6]梁宏伟.武陟志万历三十七年解读本[M].武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11.
[7]许维谲.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乐史.太平寰宇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李煌,刘子申.河南地名命名规律及文化内涵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1(244).
[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郦道元. 水经注[M]. 陈桥, 译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魏收.魏书: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