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理论研究

中国地名用字的区域特征及人文因素 ——以河南省辉县市地名为例

       
        内容提要:
地名是用于指称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地名的通名部分的用字往往因地区不同而大有差异。地名,一方面体现了某一区域的地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也承载着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地名用字常常自有特点。本文将从地形地貌区域特征和人文因素两个层面对河南省辉县市地名的通名用字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名用通名;地名用字;区域特征;人文因素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地名具有稳定性,长时间的保留了历史文化信息。研究地名可以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正如李牛汝辰所言:“地名学的研究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综合性矿山,可供开采挖掘的财富众多。”“丰富的地名用字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今,地名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学科,足见其重要性。

         地名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地名一经出现就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重要成员,与别的词汇的最大区别在于,地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即得名理据。地名通常是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指明其所属的地理或行政类型,用于各种地名有相同的意义。“汉语地名,往往是专名在前,通名在后。”

         前人对河南省地名通名用字的研究大致是围绕乡镇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的命名研究,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展开。另有几位学者的研究深入到了郑州市、新郑市、洛阳市、开封市、新乡市、信阳市、南阳市的地名通名用字研究。目前,具体到辉县市的地名用字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 辉县市地名用字概况

       辉县市,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地处豫晋接壤地区,北依太行,是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区。南部南眺黄河,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辉县市管辖2个街道、13个镇、7个乡。其中位于北部山区地区的有:沙窑乡、西平罗乡、拍石头乡、南村镇、南寨镇;位于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即太行山脚下及毗邻平原地区的有:黄水乡、高庄乡、张村乡、洪州乡、百泉镇、常村镇、薄壁镇、上八里镇;完全处于平原地区的有:赵固镇、冀屯镇、峪河镇、占城镇、孟庄镇、吴村镇、北云门镇、胡桥街道、城关街道。辉县地名用字情况由北到南各有不同。

       游汝杰在《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一书中将地名的区域特征分为个四方面:“各地的方言特点不同、自然景观不同、文化景观不同和命名习惯不同。” 其中,自然景观的不同往往是地名命名的最显著特征。对辉县市地名的通名用字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依据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的不同这些地名通名用字从南到北呈现出三级阶梯状。

      (一)辉县北部区域

      辉县北部沙窑乡、西平罗乡、拍石头乡、南村镇、南寨镇五乡镇地处山区,与平原地区不同,该区域地名通名用字大量包含如下表现山地地形特征的汉字,“沟”“凹”“岭”“坡”等。这些汉字反映了辉县北部山地各种地形特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地形的用字中存在部分混用现象,如“平”和“坪”意义是一样的,“脑”和“垴”意义是一样的,“辿”、“占”和“辿”意义也是一样的。

       山区的自然景观让这里的地名具有丰富的地形特征。此外,北部的地名用字很少出现方位词“东”“南”“西”“北”,而使用的是“上”“下”“里”“外”等方位词。其中,“上”和“下”在这里主要表示地势高差,一般海拔高的村称上,反之称下,如“上罗口村”的“上”意为这个村是在“大罗口村”北边的山坡上,海拔更高,通过查看地图册我们得到了印证。“里”、“外”往往用来表示地处山谷或者凹地内外的差别。如“里荣花村”这个地名中“里”字的命名缘由就是因为这个村子位于“荣花村”东边的山沟里。

    (二)辉县南部区域

     辉县南部九个镇以及街道主要位于辉县南部平原地区,其中两个街道主要位于辉县县城。这里地处平原交通要道,农业发达,历史悠久,较之山区更容易形成规模化的村落,因此辉县南部地区出现最多的地名通名用字是“庄”、“村”、“屯”、“营”四个字。其中“营”字是辉县比较有特色的地名用字。含“营”字的地名中有超过一半涉及历史上的军营以及屯田的军事活动,其他部分地名用字,如 “北云门”和“南云门”两个村名中的“云”字,也是由表现军营及屯田军事活动的“营”字异写而得。还有一些含“营”的村落地名,是前面村落的衍生村,如“新落营”,尽管建村以来与军事活动没有关系,但却是由“落安营”迁移过来,所以沿用了旧名,保留了“营”这个通名用字。

      此外,在“庄”、“村”、“屯”、“营”这些通名前面直接添加姓氏是这里的村落、聚落地名命名的第二个特征。如:姚屯、段屯、南王庄、小王庄、吴村、潘村、穆家营等。这和我国其他地区的村落命名稍有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的地名命名格式多为“姓氏+家+村”,中间有一个“家”字,而辉县市的村落地名命名格式为“姓氏+村”。

       在南部平原地区,姓氏用字同样可以与地形(多为河流)搭配形成地名如“赵流河”、“高流河”、“西王河”、“东王河”、“南王河”;与建筑物搭配形成地名,如“胡村店”、“聂桥”、“雷店”。

       除此之外,由于辉县市南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地名用字中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以及人工建筑物。该区域部分地名用字中常常出现建筑物名称:“花木”(古墓)、“板桥”(桥梁)、“包公庙”(宗教场所)、“纸坊”(作坊);或用历史典故进行命名,有的可以追述到西周时期,例如“老格”、“前凡城”、“后凡城”、“大占城”、“小占城”,还有些是建国之后,为缅怀抗日战争中牺牲烈士改名的“宪录村”、“益三村”。

        (三)辉县中部区域

       辉县中部八乡镇主要是太行山脉山腰地带及山脚下毗邻的平原地带。这里是辉县南北的过度地区,所以此处的地名兼具南北两区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存在自己独有的命名特征。

       一方面,辉县中部地区地名与北部山区一样,存在着大量的地形用字,尤其是山区地名用字。在前述列表中的出现过山区地名用字,除了“脑”和“占”以外均在本区地名中有所体现。在进一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脑”和“占”实际是“垴”和“辿”的异写形式,因此本区地名实际上是包含了北部太行山区所有地名用字。

       另一方面,该区域超过三分之一的地名用字中包含了在南部平原地区频繁出现的“庄”和“村”。本区地名用字包含表示建筑物的主要有宗教场所(寺、庵、堂、观)、生活设施(井、窑、楼)等。

      中部地区地处太行山南坡,自然环境与北部山区相比要更好,林木茂盛,所以这一区域的地名用字还表现出生态环境良好的特征,植物名称相对其他两区较多,包括如下浙西汉字。

        二、 辉县市地名通名用字区域特征分析

       地名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使用何种地名用字,与命名对象的各种特征息息相关。前苏联地名学家茹奇克维奇曾在《普通地名学》一书中提到“人们为了从大量一般事物中看出个别的有个性的事物,常常根据独有的与其他事物有区

       别的特征来给地理事物命名”。李如龙(1998)也提到“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系统,这些系统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反映了现实和历史社会生活的特点”。纵观辉县地名总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辉县南北中三个区域因为自然景观特征不同,其对应的地名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用字特征。

       村落越靠近北部山区,地名通名用字越能体现出丰富的山地地形特征,姓氏、建物以及与历史活动相关的用字则相对较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流动量小,建物也往往不具有独特性,所以地形特征自然就成为山区地理实体的最显著特征,该地区地名用字的首选就是“沟”“凹”“岭”“坡”等地形特征用字。

       与北部山区地形特征紧密联系的地名用字中还有少量的 “窑”字。这个字主要表示“烧炭”、“挖矿”以及“烧瓦罐”的窑,而这些生产方式多是山区独特地理特征所造就的,所以在地名之中也有所体现。

      村落越靠近南部平原,地名通名用字中表示姓氏、建物以及历史活动的也越加丰富。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特征不明显,有辨识度的地形特征只有少数的山丘以及河流,所以人们没有选择其作为地名用字。辉县南部极少数与地形相关的地名用字是“河流”与“圪垱(土丘)”这两个,如:“大沙窝”(土丘)、“南流”(河流)等。

       南部平原人类活动历时悠久,所以这里具备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密集的人口村落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历时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上古时期,再加上此地历来是军事屯田之所,尤其是明朝在这里大量屯田,所以此处大量的地名包含“营”字。同时这里还是人口迁徙的目的地。辉县平原地区的众多村落,不少都是从山西迁移而来。由于迁徙时往往采取同族共同迁徙的方式,到达辉县后也采用一村一姓或者一村几姓安居,所以姓氏这一因素便自然而然的被命名者优先纳入考量之中。

        三、辉县市地名用字中的人文因素

     “人类的认识始于范畴化,人们在范畴话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可从相同角度来认识空间、事物、实体、事件等,但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他们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部分,并对其进行词汇化。” (王寅:2005)。地名的用字与命名对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固然密不可分,但和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提取的地名命名者本身也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样类似的地理实体,在地区不同的人眼里,可能就会凸显出不同的地理特征。

       前文在分析辉县北部山区地名时,曾经提到一组十分特别的混用字“辿、占、站”。在辉县北部的几个乡镇,我们发现“辿、占、站”三个字存在相当程度的混用现象。这里我们不赘述其混用的具体情况,但经过对相关地名分析,我们发现后两个字其实都是第一个字“辿”字异写的结果。“辿”字是一个异体字,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说文解字都无法为其作为地名用字时的含义给出清晰的解释,第二次地名普查给出它的意义是“半山腰峭壁之上条形地带”。

       如果我们将视野聚焦在河南境内,那么这个字的使用只仅限于辉县北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名生僻用字。同样根据第二次地名普查的结果,我们发现真正写作“辿”的几个地名全部出现在沙窑乡,包括“南辿、东辿、会逃辿、西辿、上辿、石烈辿”。翻看地图册,我们发现沙窑乡位于河南边界,其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相接,西北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相接。根据第二次地名普查结果,几乎全国所有包含“辿”的地名聚集在山西省的这两个地级市。所以临近这两个市的沙窑乡居民很可能是受到方言的影响,将“半山腰峭壁之上条形地带”也命名为“辿”。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语区地图,辉县市的方言属于晋语中的邯新区获济小片。而这一小片仅包含河南省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四个行政区划中与山西省以及河北邯郸市接壤的少数区域。因此这里的方言可能与河南其他地区差异较大。李如龙先生的《汉语地名学论稿》中也曾经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大量的地名都是以方言口语的形式存在和流通的,然而长期以来所使用的汉字却又是各方言区统一使用的。”

       全国的山脉远远不止太行一脉,“半山腰峭壁之上条形地带”何其之多,而其他地方却没有用“辿”这个字。具备同样地理特征的地理实体,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看来,所凸显的特征是千差万别的。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地名形成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地名命名考查是地名研究的重要工作,而地名命名其本质正是居民对居住地范畴化词汇化的过程。居民和地理实体两者共同决定了地名的选择。

        四、结论 

      本文深入分析了辉县市三级阶梯状的地名通名用字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两个角度的解释。由于手中掌握的数据不多,田野调查不足,分析所得结论部分难免会有缺失。但笔者坚信辉县市的地名是一把解读辉县市文化遗存的密码钥匙。“地名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历史的见证。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对辉县市历史文化的研究揭开辉县市地名用字的规律,也可以通过对辉县市地名用字规律的探索,进一步深入挖掘辉县市古往今来灿烂的历史文化。

文章作者:吴丹、张晶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2021年第1期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