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理论研究

河南省长葛市地名的语言学研究



        摘要:地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淮平原西沿,具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文章从地名命名方式、音节数目、构词法和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长葛市的地名进行语言学的研究,以期对长葛市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认识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长葛市地名;命名方式;音节数目;构词法;历史演变

 

        一、引言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淮平原西沿,北邻新郑市,东与尉氏、鄢陵两县毗连,南界许昌市,西连禹州市;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境内有陉山;地貌大体可分为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其中平原区面积分布最广,总面积566.4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积的87.3%。长葛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长葛相传为远古葛天氏部族聚居之地,后人感念其泽,取名长葛。长葛一名始见于《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时长葛为郑国之汤沐邑。秦汉至清,长葛隶属变更不大,属许州,但许州从古之颍川郡到时之许州几经变更。民国二年(1913年),属陈许郑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中区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时,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93年12月,长葛撤县设市。长葛从隋朝设县起,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千年古县”。截至2020年底,长葛市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63个行政村,总面积650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人。长葛辖区内的方言均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本文选取长葛市363个行政村的地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寻长葛地名中的语言特点和发展演变。

        二、长葛地名的命名分类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词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地名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当中属于专有名词一类,它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特定地域的名称。大多数地名是当地人赋予此地的代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名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往往是多方面内容综合而成的,包括地理环境、聚落形式、居民格局、风俗习惯、禁忌避讳、与当地密切相关的人物及其事迹、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等。地名一旦产生,不能随意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研究地名,便于我们了解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

        (一)长葛地名通名用词分类

        地名有通名和专名之分。通名标志着人们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识和分类,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专名则表示地名得名之由,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长葛地貌现状大体可分为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长葛市的通名用词也呈现出对应的类型。此外作为千年古县,长葛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在了地名之中,具体如下:

        1.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

        这类通名主要有:山、山头、岗、坡、沟、洼、林、河、湾、河湾、河涯、海子、茅岗、沙沃。

        另外长葛地名中还有根据实际地形地貌,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产生的类自然地理通名,如:盆,指地形四周较高,中心低洼之地;拐子,指地形曲折,形状类似拐杖之地。

        2.表示人文建筑物的通名

        这类通名主要有:城、楼、亭、窑、庙、殿、寺、桥、寨、墙、井、铺、店、府、场、坊、磨、冢。

        3.表示聚落的通名

        这类通名主要有:乡、村、庄、镇、坊、里、家、街、路、集、园、苑、营、堡、社、新村。

        (二)长葛地名命名方式分类

        地名的命名方式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类:描述类地名、记叙类地名和寓情类地名。长葛地名中出现了大量复合型地名,即表描述类的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通名和表记叙类的姓氏专名相结合的情况,例如河涯李、海子李、双树王、马台、冢王、贾集、胡街等。此处以通名作为分类的首要依据,将其归为描述类地名。本文对所选的363个长葛地名依次分类,结果如下:

        1.描述类地名

        363个地名中有190个地名属于描述类,占比53%。描述类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描述地理位置和距离的村落名,共有54个。描述地理位置的地名多用东、南、西、北、中、前、后、上、下等表示方位的词加在原有的地名之上从而构成新的地名,这些新的地名揭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村落不断出现的现象,例如:南坡杨、东辛庄等村落名称。描述距离的村落名则多用距离单位表示该村落同某一参照物的远近,例如三里铺、五里营、十里铺。

        第二类,描述自然景观的村落名,共有53个。这类地名以描述地域内的地形、水域、动植物等为主。例如描述地形的坡、岗、沟、洼、盆、海子等;描述水域的河、湾、河涯等;描述植物的槐树、竹园、榆林等。例如洼李、小河董、槐树陈。

        第三类,描述文化景观的村落名,共有83个,在描述类地名中数目最多,这与长葛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类地名主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建筑命名,例如大谷寺、殿后刘、台庙、白寨、左场等。

        2.记叙类地名

        363个地名中有169个地名属于记叙类,占比46%。记叙类地名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记录姓氏的村落名,共有136个,数量最多。古代中国,同一姓氏的人们往往群居在一起,该地往往就以这一姓氏命名,体现出了宗族血缘关系对地名命名的影响。若某一地区存在多姓氏聚居,则以家族势力最为兴盛的姓氏冠名,例如陈庄、乔庄、谢庄等;同时也存在将村落内部势力均衡的几个姓氏串联起来进行命名的方式,例如丁锁、谷马、侯张、郭梅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姓氏地名是采用人名全称,这类人或是村落的创立者,或是村中德高望重、乐善好施之人,以人名命名地名传递了后人对他们的尊崇与敬仰,例如王昌贺、赵名寰、董天龙等,此类地名不包含各类通名,视为记叙类地名。

        第二类,以身份或职业加姓氏命名,共有15个。在地名的命名中,此类地名能够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画匠王、烧盆宋、打绳赵、簸箕杨等,这些地名反映了村落形成之初,主要姓氏族群所从事的职业。

        第三类,以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的地名,共有16个。这类地名蕴含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渊源的重要资料。例如,铁炉村因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此设72盘铁炉铸造箭镞和兵器而得名的;陈故村为东汉名士陈寔故里;董村则因孝子董永之墓在此地而命名;曹碾头是东汉曹操屯田许下时在双洎河码头建83盘石碾,碾米外运以供军需之故得名。

        此外还有2个新增地名。这类地名多是因社会发展,原村落向四周扩展所形成的新村落,这类地名多带有政策色彩,例如新区、优标,它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3.寓情类地名

        363个地名中描写类和记叙类地名占比较大,但也存在个别寓情类地名,传递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如意生活的向往。这类地名共有4个,即朝阳、古贤、和平、芝芳。

        上述数据表明,长葛市地名的命名以描述类为主,占比53%;记叙类次之,占比46%;寓情类最少,只有1%。可见,描述类和记叙类是长葛市地名形成之初命名方式的体现和沿袭。

        三、长葛地名的音节结构特点

        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特点。从汉语的演变特点来看地名,单音节地名出现时间较早,双音节地名出现得晚,三音节词以及多音节地名更是晚近才出现的地名,这一特点在长葛的地名中也得到了反映。通过分析363个地名的音节(分析时不纳入村、乡、庄、镇等通名),可以对其音节构成有基本的了解,具体结果是:

        单音节地名:共有83个,占比23%。例如:杨、乔、尹、杜。

        双音节地名:共有192个,占比53%。例如:东岳、南张、谷马、山郭。

        三音节地名:共有81个,占比22%。例如:槐树陈、打绳赵、粮斗桑、打鱼李。

        四音节地名:共有7个,占比2%。例如:南寨西街、北寨东街、北寨西街、广佛寺张。

        以上数据表明,单音节地名和三音节地名在长葛地名中数量较为一致,且多以姓氏或地方特点作为命名之由,应是地名形成之初命名方式的体现;四音节地名数量最少,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双音节地名占据地名的主体,可见长葛市现有地名以双音节地名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这也体现了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

        四、长葛地名的构词方式

        363个长葛地名可分为“专名+村”“专名+通名+村”“通名+专名+村”三种类型,这些类型从第一层来看,都是偏正式结构,例如:乔庄、张湾村、楼张村。但去掉村、庄、乡这类通名,着重分析专名部分,大致有以下结果:

        (一)长葛地名的构词方式分类

        1.单纯词

        单纯词在所选地名中多以单音节的姓氏出现,共有91个,占比25%。例如:杨、乔、王等。双音节的外来单纯词地名,在长葛地名中尚未看到,需要说明的是对直接采用姓氏或人名的地名,此处视为一个语素,作为单纯词处理,如赵名寰、刘士华。

        2.合成词

        长葛地名的合成词共有191个,占比53%,结构主要分为偏正式、附加式、并列式、动宾式。具体如下:

        偏正式结构:共有127个。例如:谷马、盆刘、陈尧、斧头。

        附加式结构:共有39个。例如:东关、南张、后吴、后河。

        并列式结构:共有22个。例如:庞刚、段黄、侯张、黑董。

        动宾式结构:共有3个。例如:夹岗、会河、朝阳。

        以上分类是从地名意义的角度出发,采用地名语言形式演变之前的意义分类。例如“陈尧”原为“陈窑”,因意义雅化而来,在此视为偏正式结构;“黑董”本为“郝董”,是语音谐音演变而来,因而视为并列结构。

        3.词组

        在长葛的地名中,还有一些专名本身便是一个词组,然后再与通名组合,表示某个地域名称,共有81个,占比22%。例如:大谷寺村、广佛寺张村、古佛寺村等。这类词组的专名部分多是偏正结构。此外还有一类是在直接借用自然村落名、道路名形成的地名,如南寨西街村、北寨北街村等。

        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单纯词专名在长葛地名中占比25%;合成词占比53%,并以偏正式结构为主;词组在长葛市地名中占比22%,超过五分之一。可见长葛市的363个地名以合成词的偏正式构词方式为主。

        (二)长葛地名中特殊的构词现象

        地名的结构类型多以“专名+通名”为主,但在长葛地名中存在大量姓氏专名后置的现象,这类地名共65个,姓氏专名前置的地名则只有49个(此处通名去掉村、庄等)。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在姓氏专名后置这一类型中,通名以自然实体通名为主,“自然实体通名+姓氏”的结构在该类型中占比54%;而在姓氏专名前置这一类型中,通名则以人文建筑为主,“姓氏+人文建筑通名”的结构在该类型中占比82%。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知,长葛地名中形成的姓氏专名后置的特殊构词方式应是村落在形成之初取用周边地形地貌进行命名而来;而姓氏专名前置的构词方式,则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人文建筑物进行命名,选取之物多有所属,如“樊楼”乃是以当地樊姓大户的高楼作为命名的依据而得名。前者突出地名命名之初的自然环境背景,后者则强调地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因突出重点不同,表现在构词上,便呈现出中心语素所处位置上的不同。此外,这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可以体现出命名之时通名事物出现的早晚,如“张营”和“营张”,前者乃是张姓从“营张”迁入新居住地后所起地名,时间较晚。当然,并非所有同素异序的地名都由上述原因所致,如“张湾”和“湾张”,前者于清初建村,因尉氏县张姓迁到此地,地处双洎河湾而得名;后者于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张姓迁到此地,地处清潩河湾而得名。两者得名之由相似,但是命名方式不同,可见地名在形成之初也有一定的随意性。

        五、长葛地名的演变

        地名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不轻易发生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政令规定,或是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从文献材料看,部分地名在字音、字形、意义上与原来的说法相出入,这便是地名演变的结果。

        1.语音演变

        地名字音的演变主要是通过“谐音”的方式进行的。例如:“黑董”本为“郝董”,是以当地郝董两大姓氏作为命名依据的,“郝”与“黑”音近,因而改为“黑董”。“纸坊李”,本为“纸房李”,因“坊”“房”谐音,后改读为“纸坊李”。

        2.字形演变

        例如:“辛李”本为“新李”,后人为书写方便,因而演变为“辛李”。“九牛站”本为“旧牛站”,清末时为书写方便改为“九牛站”。

        3.意义演变

        地名演变过程中,也存在意义上的变化。例如:“王杀窝”演变为“王沙沃”。“王杀窝”得名之由是该地明末有一王姓富户因抗粮不交而全家被杀,人称该村为“王杀窝”。到清朝,一知县认为“王杀窝”不雅,改称其为“王沙沃”,沿用至今。“纸坊”演变为“芝芳”,取自“芝兰之花,万古流芳”之雅意。“陈窑”演变为“陈尧”,因陈姓迁此建村,并以烧窑为业而得名,后雅化为“陈尧”。“刘麻申”本为“刘麻糁”,命名之由是当地居民刘勋购买麻糁(香油饼)以助灾民度荒,村人念其恩情,取名“刘麻糁”,后雅化为“刘麻申”。

        以上地名的演变结果表明,长葛地名在形音义上都存在演变的现象。因为汉字兼具形音义的特点,语音上的演变也会涉及字形和意义,字形上的演变会涉及语音和意义,同样意义上的变化也会涉及语音和字形。但从演变的原因来看,地名的演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繁到简”,另一类是“由俗到雅”。

        “由繁到简”是指地名在产生之初具有随意性,不同的人对某一地的叫法存在差别,因而同一地名可能有多种叫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需要或是交际经济性的要求,地名在数目和数量上呈现简化的趋势。例如“白务”本为“白雾庙朱”,得名之初是因为该地有一座白雾庙,朱姓为此地大姓,后因为社会发展,地名逐渐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白务”。此外还有“高河嘴尚庄”演变为“尚庄”,“杨尾巴庄”简化为“杨庄”等。

        “由俗到雅”则在于一些地名在形成之初带有随意之“俗”,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地名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过程。如“王杀窝”演变为“王沙沃”,此外还有“阴阳张”演变为“朝阳”,“苟渡口”雅化为“敬渡口”,“苟庄”雅化为“葛庄”,“刘麻糁庄”雅化为“刘麻申庄”,“纸坊”雅化为“芝芳”等。上文谈到的“高河嘴尚庄、杨尾巴庄”亦蕴含由俗到雅的演变过程。演变后的地名可能与原名含义相去甚远,但是这种变化体现出来的是语言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关注。

        六、小结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沿袭至今。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一个村落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日常生活中,地名多被视为“地理或行政符号”,但是除了承担指示说明地理位置、标识区属的作用,地名还可以为众人打开一道连接古今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大门。从语言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耳熟能详的家乡地名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了解家乡历史发展的钥匙。本文希望通过对长葛市地名的命名方式、语音结构、构词方式和发展演变的语言学分析,能为他人进一步了解长葛的地名文化提供帮助和借鉴。


图片

   作者:潘莹莹  

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5期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