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在位置:理论研究
|
|
|
|
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
1地名与先民迁徙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移民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因素。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交流,产生新的文化。这些变化情况从各地流传下来的地名可以反映出来。
1.1地名印证汉族人重宗族的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在移民到一个新的地方时,他们也会将宗族的观念印证到所居住的新地区的名称上。
在东北地区,有许多地方的名称冠以姓氏,这就是宗族观念在地名上的体现。东北的移民大多是从山东来的,他们从山东来到东北后,先建一个窝棚,以此为基础,同族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形成村落。窝棚的集合以同族同姓为基础,这样,宗族制度也就从山东输入到东北,而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如:以李姓为主的地名有李村、李庄、李家店、李家镇、李家堡、李家屯、李家寨、李家桥、李家坪、李家山、李家湾等。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他某些规定性,用以形成一种姓氏制度。”在中国,姓氏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是宗法制度的体现。地名冠以姓氏,正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1.2地名印证军事战事
历史在向前发展,古代征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可以从地名中追溯古代战事的足迹,它是军事战事的见证。例如,明王朝平定云贵之后,留守驻军实行兵屯,许多村落的名称就留下了兵屯的遗迹。明王朝为了开发边疆,在全国设立了十多个都指挥司,都以下设卫、所,所以下设堡,等。云南陆良县有左所、右所、后所;刘官堡、李家堡等地名。而驻军的官兵也有家室,他们所屯聚之处大多是未开发的村庄,于是带军屯色彩的地名就应运而生。地名中称官的,该地的军事首领大多是千户、百户,如刘官堡、朱官堡、方官屯、黄官庄等。地名带旗,首领大多是总旗、小旗,如曹旗堡、朱旗堡、朱旗田等。因为军职是世袭的,所以村庄名冠以该官员的姓氏。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都”字,这也是军屯留下的痕迹。“都”是晚唐的军队编制的单位,每个“都”的官兵数额从一百至一千不等。因此地名中就有了“都”字。如,浙江的八都、福建的六都、湖南的三都、广东的四都等。这表明此地曾经有驻军或实行过军屯。
1.3地名反映汉族人怀旧的心态
在移民的过程中,移民都将自己旧地的地名移到新地,以表达移民怀旧、恋旧的思想感情。俗语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反映了人们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情怀。当人们离开家乡,会将对家乡的怀念带到新的地方,用家乡的地名来表示自己的思乡之情。
北京许多地区的村名,都同全国的许多地方的名字相同。北京地区大兴县东部和顺义县西北部的大同营、屯留营、上下黎城、潞城营、霍州营、忻州营、更县营、东西绛州迎营、稷山营、蒲州营、红铜营,都与山西的州县名相同。明初自洪武二十一年至永乐十四年,有文献载录的山西向北京移民就有7次之多,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北京地区有了同山西一样的地名。
同样的情况在甘肃也存在。敦煌县的地名多与甘肃各县相同。三危乡有泾州、两当、会宁、镇原、狄道、灵台等村名;杨家桥乡有礼县、安化、洮州等村名;孟家乡有西宁堡、和州堡、武威堡等村名。这些村名的形成,与清雍正初年从当时甘肃全省56州县移民两千户有关。各州县迁来的移民按政府划定的区域居住,并以原来的州县命名新村。所以,今天的敦煌才与甘肃各县的县名相同。
2地名与地域经济
地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这种经济情况可以从各地的地名考察出来。
2.1地名反映行业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以本地的行业为地区命名的依据。杭州在历史上曾用过的地名,反映着杭州地区的行业发展情况。如:盐桥、炭桥、菜市桥、柴木桥、柴垛桥、卖鱼桥、卖马巷、炭桥巷、米市巷、糖饼巷、马市巷、花市巷、布市巷、剪刀巷、菜市门、柴木场、牛皮街等。
中国的经济是以一家一户的手工业作坊开始的,北京的许多胡同的名称都源于某种著名商品。如:麻线胡同、砂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烧酒胡同、绳匠胡同、大酱坊胡同、赵锥子胡同、裱褙胡同、大糖坊胡同、白纸坊胡同等。
2.2地名反映商业贸易情况
追溯各地区的经济贸易情况,可以从各地流传下来的地名去考证。在我国清代,内地经济呈放射状向边区发展,自然也就将商号分店开到边区,于是店号就作为当地的地名。如:在内蒙有天巨德、长盛号、天兴隆、兴盛茂等,这都是北京大商号的名称。
3地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以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信仰和崇拜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特点。在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许多地区的命名都以宗教为主要依据,这也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在西藏,有许多同佛教有关的地名,反映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特点。如:北禅寺、南禅寺、大昭寺、小昭寺、塔尔寺、楚布寺、色拉寺、喇嘛林寺、桑日卡玛当寺、桑耶寺、卡玛当寺、绒乡寺、旦斯廷寺、麦热寺、多吉扎寺、昌珠寺等。在北京地名中,有一些建筑名称取自于道教,如:龙王庙、药王庙、关帝庙、宣灵庙、城隍庙、白云观、崇云观、老君堂等。
4地名与意愿感情
4.1地名反映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决心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又处在大自然的威慑中,因此,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和崇拜。从地名的命名中,就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辽宁境内有一条河叫辽河,经常泛滥,为使辽河地区永远安宁,人们将辽河地区叫辽宁。北洋南面的永定河,以前叫无定河,为使无定河永不泛滥,清代康熙皇帝下昭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
4.2地名寄托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
祈求太平、富寿、昌盛,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也从地名中反映出来。福建省的67个市名和县名中,取“福、泰、安、宁、和、平、清明、龙”字的占二分之一。广东省的街名中,带“福、禄、寿、恩、惠、华”也很多,有同得路、同福路、惠福路、长寿路、惠爱路、吉星路、文德路、宝华路等。北京有长安街、平安里、和平里、永安里、永宁里、太平庄、太平街、长春街、安定门、复兴门、泰安里、永康里、太平桥、万寿山、万里路、永定路等。
在全国,取名“太平”的地方有54处,取名“永安”的有29处,取名“永宁”的有26处,取名“昌盛”的有25处,取名“兴隆”的有24处,这都表明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思想观念。
5地名与民俗民风
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代代流传下来的生活的行为表达方式,它是民族制度化的产物,也是一个群体的承诺。地名与民俗民风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5.1由俗变雅的地名
北京的“胡同”是民族相互接触的产物。“胡同”源于蒙古语,意思是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许多胡同因水井而得名。这些胡同的名字因下层百姓的风俗习惯和所从事的职业而命名,虽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习俗,但其中也有一些不雅的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不雅的胡同名字进行改造,主要采用汉语谐音的方法。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说:“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的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丞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但探起底细来,据说原来是劈材胡同、奶子府、绳匠胡同、蝎子庙、狗尾巴胡同、鬼门关。”
5.2地名是社会政治观念的缩影
地名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随着时代政治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变与不变有着深刻的政治渊源。
(1)民族团结的需要而改变地名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地名含有殖民统治的色彩,现在都已改过来。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曾命名为归化、归绥,意为受汉族的统治。解放以来,为了民族团结,用了蒙古语的意义为呼和浩特,即绿色城市。
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镇南关,改为睦南关,现改为友谊关,表现出同越南人民的友谊。
(2)社会政治需要而改换地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过了许多动荡,但每次动荡,都会在地名中留有痕迹。例如:十年动乱时期,许多城市的街名都改为具有革命色彩的名称。北京王府井改为人民路,长安街改为东方红路,东方民巷改为反帝路,崇内大街改为红旗路,北新桥改为红日路,新街口改为红云路等。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这些地名都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6地名与地形地貌
大自然是变化的,但是依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区,确是我们推断当时地形地貌的语言化石。
那曲镇是西藏藏北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品的集散地。那曲之名藏语的意思是黑水。因为怒江的源头在那曲北唐古拉山一带,向南流经那曲,后转为向东流去。该河水从唐古拉山发源后向南流经藏北草原,落差很小,多为沼泽地和盆地湖泊,大量溶集了腐植土和泥炭等。水中有机腐植成分增多,温泉成分又加入河中,故藏族牧民称为那曲(黑水),那曲镇名由此而来。
武夷山第一峰的大王峰,雄镇九曲溪口,拔地擎天,上丰下敛,因“具王者威仪”,故名大王峰。而玉女峰亭亭玉立,娟秀挺拔,宛如一位明丽动人的少女方罢沐浴,傍妆镜台而名玉女峰。水帘洞因其崖壁硕大无比,并自上向下凹陷,形成洞状,崖顶上常年有泉水飘洒而下,犹如水帘,故名。
地名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薄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含社会科学,也包含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因此,研究地名文化大有裨益:一是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二是有利于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事业。
原载于《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0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