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理论研究
殷商之源在商丘|殷商之源文化的传承和流变

        商丘,作为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关键坐标,蕴含着从神话时代迈向信史时代的珍贵密码,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不仅是中华礼乐文明、商业文明与天文历法的重要起源地,更是深入探究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严谨的考古实证为基石,以文化演变的脉络为主线,系统且全面地梳理“殷商文化在商丘”的传承路径与流变逻辑,深度挖掘其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无可替代的价值。
        一、商丘作为殷商之源的核心证据链
        (一)考古实证体系
        1.考古遗址。宋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意义重大。通过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在该遗址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墙。经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600-1500年,这一精确的测年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商丘在商代早期就已具备重要的城市地位,极有可能是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的重要中心,为研究商代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实物依据。
        2.器物密码。柘城孟庄遗址出土的众多商朝早期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展现出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使我们得以窥探洪积层下殷商青铜时代的辉煌。此外,该遗址还发掘出冶铸作坊、灰坑、房屋基址、占卜甲骨、墓葬、陶文等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其中,树皮纤维编制的商代草鞋底,经考古专家鉴定,是目前已知较早的鞋子实物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手工编织技艺,更从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这些丰富的文物共同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生活图景,为探讨商朝早期文化在商丘的起源、“商朝第一都”是否建都南亳等学术问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和坚实的依据。
        3.文字溯源。商丘存在的仓颉遗迹,为研究汉字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汉字从早期简单的符号逐渐演变为成熟的文字体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仓颉被视为汉字的创造者,商丘与仓颉的渊源,暗示着此地在汉字造字法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甲骨文作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具备仓颉造字法的诸多特征,这进一步表明商丘在汉字走向成熟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为汉字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文献互证网络
        1.神话与史实的呼应。《诗经·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与商丘阏伯台的星象崇拜遗存相互印证,形成了神话与史实的紧密闭环。这一记载反映了商族起源的神话传说,而阏伯台作为帝尧时期阏伯观星授时的地方,其存在表明商丘在古代天文观测领域的重要地位,二者相互关联,为研究商族早期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族群迁徙的佐证。清华简《楚居》中记载季连部族“逆流而上至于殷商”,这一文献资料进一步佐证了商丘在早期族群迁徙过程中的枢纽地位。它为研究古代族群的迁徙路线、分布范围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线索,从侧面反映出商丘在早期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力。
        3.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左传·襄公九年》中“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的天文记录,与位于河南商丘的阏伯台相对应。阏伯台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遗址,见证了古代商丘地区在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方面的卓越成就。古代天文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商丘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名人推理研判
        “商”和“丘商”专指商丘,这一观点早已得到王国维、郭沫若等史学巨擘的论证,并在史学界获得广泛认可。关于“大邑商”,董作宾先生认为是殷商故都商丘;日本甲骨文学家岛邦男则认为“天邑商”也是商丘。这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学术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商丘作为殷商之源的重要地位,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撑。
        (四)商丘地名的唯一性
        在商代历史上,虽然都城屡次迁徙,先后设立过六都,但“丘商”之名始终未变,且商丘这一名称贯穿古今。在中国古代地名重复杂乱的历史背景下,商丘名称的专有性显得尤为独特。这种稳定性不仅是商丘作为商族及商朝源流地的有力见证,更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性。
        二、从神权王权到礼乐文明的基因延续的传承路径
        (一)制度文明的嬗变
        1.占卜与权力运作。柘城孟庄遗址出土的占卜甲骨,是研究当时神权与王权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占卜行为在古代社会中往往与权力紧密相连,“贞人集团”可能通过解读占卜结果来传达“天意”,进而影响甚至掌控权力的运作。这些占卜甲骨为我们深入了解商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2.商业基因传承。王亥“服牛驯马以利天下”的事迹记载于《山海经·大荒东经》,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商丘地区商业活动的起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丘形成了“商人”“商品”“商业”三位一体的独特文化记忆。归德府时期的商业活动,是商丘商业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人在推动商业发展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商业文化,使其成为商丘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内涵的转译
        1.迁都改号的象征意义。商汤建国之初,以先王所封之地“商”作为国号,而盘庚迁殷后改称“殷”。这种迁都改号的行为并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王朝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身定位的调整,以及对王朝稳定和发展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2.历史传承的文化根脉。商丘作为殷商文化的源头,孕育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元素,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少康中兴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商丘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玄鸟氏作为上古时代的图腾,在商族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象征着部落的团结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体系和精神寄托。这种图腾崇拜文化在商丘地区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从地域文化到中华文明的整合升华的流变逻辑

        (一)周代礼制重构

        周公分封微子启于宋国(都城位于商丘),并推行“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治理策略。这一策略体现了周代在政治治理上对殷商文化的尊重与融合。鹿邑长子口墓出土的“商式铜器+周式铭文”组合器物,是商周文化在豫东地区融合创新的实证。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化整合

        商丘芒砀山汉墓群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将商族的玄鸟崇拜转化为青龙、白虎等体系化的宇宙观,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商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梁孝王墓中“金缕玉衣+青铜礼器”的葬制,体现了“商俗重神”与“汉法崇仙”的思想交融。这种文化整合现象表明,秦汉时期的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实现了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三)宋代理学转化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的学者以《尚书·商书》为根基重构道统,程颢提出“商质周文”论,将殷商“敬天法祖”的思想升华为“天理人欲”之辨。这一思想转化催生了中原理学的实践品格,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天书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传承和创新作用,成为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从文明探源到文化创新的商丘方案设想

        (一)考古支撑体系

        1.宋国故城的价值。宋国故城通过考古发掘,实证了商丘“城摞城”的独特历史现象。城内出土的东周时期的水井、灰坑、灰沟及生活生产用品、铸铜手工业遗存等,不仅验证了史书关于“周封微子于宋”的记载,还丰富了殷商文化的内涵。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古代城市的演变、手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永城王庄遗址的意义。永城王庄遗址中首次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了玉器、石圭等文物。这些文物为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以及中原与海岱地区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为殷商文化发源于商丘找到了更为具体的考古文物例证,进一步充实了殷商文化起源的研究证据链。

        3.永城造律台遗址的作用。永城造律台遗址出土的一批龙山文化和商代遗物,在龙山文化分布链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遗物对于解决殷商文化前身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有助于深入探讨殷商文化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为殷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旅融合创新

        “殷商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卯时“观星阏伯台”,通过对《尚书·尧典》中“历象日月星辰”场景的复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古代天文观测环境,让游客亲身感受古代天文观测的魅力,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成就。午时“王亥市集”,采用数字人民币与仿制贝币双轨交易系统,还原古代商业交易场景,让游客在购物体验中感受殷商时期的商业氛围,了解商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戌时“玄鸟生商”全息投影秀,运用5G+AR技术再现《诗经》中的史诗场景,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殷商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深入了解殷商文化的内涵。

        (三)教育传播工程

        编纂《殷商文化基因图谱》(中小学版),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小学生介绍殷商文化的核心元素和发展脉络,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发青铜器盲盒考古套装,让青少年在模拟考古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了解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与河南卫视合作《闪耀吧!殷商》《谁的殷商源》等文化综艺,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展示殷商文化的魅力,吸引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殷商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五、构建文化传承的现代范式

        (一)核心矛盾

        1.考古资源与叙事体系的矛盾。目前,考古资源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各地出土的与殷商文化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分散在不同地区,缺乏有效的整合。然而,对于殷商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需要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这种考古资源碎片化与叙事体系完整性需求之间的对立,给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展示殷商文化带来了困难。

        2.文化符号保护与转化的矛盾。殷商文化中的许多文化符号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在传承过程中需要保护其原始内涵。但同时,为了使这些文化符号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转化。如何在保护文化符号原始内涵的同时,实现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殷商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解决路径

        1.建立“殷商文化数字联盟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殷商文化数字联盟链”,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商代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链存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文物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为构建完整的殷商文化叙事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也有助于保证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2.发起“全球商文明对话计划”。发起“全球商文明对话计划”,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中东腓尼基文明等开展比较研究。通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研究,拓宽殷商文化研究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殷商文化的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提升殷商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抓好殷商之源文化建设产业转化机遇。将殷商之源文化文旅项目推向全国,根植商丘沃土,立足全球视野,在文旅文创融合方向,需要颠覆式创新,我们主打殷商之源,文旅项目落地也要着眼于此,在殷商之源项目上要突出引领殷商文化的国际性,如在会展、论坛、会议、创意、酒店、街区等方面,守正创新,弯道超车。

        商丘的文化史,是一部殷商文明基因不断解码、重组、再表达的创新史。从王亥驾牛车踏出的第一条商路,到应天书院孕育的理学之光,再到数字技术重构的文化体验,这座古城始终在解构与重建中延续着文明的血脉。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纵深推进的今天,商丘应以“大历史观”为指导,重构殷商文化叙事体系,让三千年前的甲骨灼痕,继续照亮人类文明的精神星空,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商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殷商文化调研组,调研组成员:陈星  陈月梅  宋雪涛  熊加豹  谷利君  张文哲
 
转自微信公众号“网商社科”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