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所在位置:名胜古迹
 关林
 
        在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有孔林,在山东曲阜,是孔子及其后人的家族墓地;还有关林,在河南洛阳的关林镇,是关羽的集祠庙(前)和墓冢(后)“庙、林”合一的祭祀场所。孔子是文圣人;明清时期,关羽被朝廷敕封为“武圣人”。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庙、冢、林三祀合一的关林在其中有独特的地位。
        关林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埋葬三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场所。民间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乡”的说法,头是身体中最尊贵的部位,关林作为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地位自然高出一等。关林也是海内外唯一“林”、“庙”合祀关公的经典建筑遗存,是中国封建级别称谓最高的关庙。洛阳关林的称呼也是随着历代皇帝对关羽的加封而逐步升级的。宋元时期,封号以“王”、“侯”称之,关林此时被叫做“关王冢庙”。清朝前期,顺治五年谥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王冢庙易名为“关帝庙”,民间俗称“关陵”。康熙五年时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 至洛阳。权击斩关羽, 传其首。”曹操识破孙权嫁祸伎俩, 刻沉香木续为身躯, 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据庙碑记载, “洛阳县南门外离城十里, 有关王大冢, 内葬灵首, 汉时有庙。后历朝历代均有祭祀, 距今已有1790余年。关林现存建筑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 ( 1592年) , 洛阳乡民发愿添建洛阳关庙, 至万历四十八年 ( 1620年) 关林中轴线建筑业已形成。清代至近代以来, 多次对关林添建和修葺。
        占地l80亩,中轴一线院落四进,规整有序,是典型的大一统封闭格局,现存殿廊楼阁l50余间。殿宇斗拱为龙首造型,数量之多为中原建筑之最。关林庙现存匾联35幅,有帝、后御笔,也有名家墨宝。关林庙是明清两代皇帝遣官致祭、地方官吏和百姓朝拜关公的场所。国内外关庙独有的石栏甬道雕刻大小柱头石狮104尊,代表了清代中期民间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建筑上明清时期人物、动物木雕、砖雕、绘画136幅。其中“岁寒三友”、“福从天降”、“麒麟望月”、“喜上眉梢”等大型多种复合纹样砖雕为关庙所少见。院内有古柏700余株,树龄多在400年以上,其中“龙首”、“凤尾”、“旋生”柏等为海内名柏。现存明、清修庙碑碣78通。还藏有洛阳地区出土的汉至民国的历代艺术石刻和碑刻墓志1103件,其中三级品以上文物528件。
 
        旅游空间的美、异、奇、稀更能够迎合现代人的旅游审美需求。关林中保留碑刻70余通,记载了明清以来400余年间官僚、士绅、民众捐资舍财、出工修庙的举动。庙中碑刻既多又怪,如康熙五年所立敕封碑,碑阴刻有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情况,碑阳却屡有变化。康熙五年立碑时碑阳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谥封“灵佑”,碑阳磨石重刻; 嘉庆十八年追封“仁勇”,碑阳再次磨石重刻; 道光八年追封“威显”,碑阳三次磨石重刻,即是现在看到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字样,俗称“道光的脸,康熙的背”。此外,关林中古柏成林,奇柏众多。如在平安殿月台两侧就有两株奇柏,西为龙首柏 (因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首得名), 东为凤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状似凤凰尾),形成“龙凤呈祥”的奇观;春秋殿前两株古柏造型奇特,为旋生柏和结义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长而得名,传说关公在此乘气升天降妖伏魔; 结义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相传刘备、张飞死后魂归洛阳与关羽聚首而形成。
 
        关林自汉代开始就为关羽修庙建祠,作为神灵膜拜,形成了浓厚的关公信仰氛围。关林的关公祭祀仪典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信俗载体,自明清以来, 关林关公崇祀活动可以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作为在官方祭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它的祭祀礼仪、规格、程序都继承了古代祭祀制度,力图再现古代皇家对关羽祭祀的庄重场景。而民间祭祀更具地方文化韵味,如关林正月十三春祭期间的“领羊”习俗“唱经”习俗“唱关公戏酬神”习俗、村社“朝冢”习俗以及农历五月十三关林夏祭期间各村社和信众给关老爷“送纸马”、“送桥布”习俗都由普通民众自发举行,表现出民间传统的特征。此外,关林翠柏也是关公信俗的一个特别载体,存在众多与柏树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习俗活动(如“求子”、“认柏亲”、“祈福”习俗等),这些都是其他地方关帝庙所没有的。
 
        千秋鉴也称戏楼、舞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位于关林南部广场上,坐南朝北,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过去祭祀关公,要在农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唱大戏,《走麦城》是不能在这里唱的。名义上是给关公唱戏,中国人从来就是名义上娱神实则也是娱己。它是一种传统信仰文化,有一个形成过程。“中央宛在”背后的土圆丘,就是传说中的关羽墓塚。
        洛阳关林自古就是人们朝拜关羽、寄托民众象征情感的公共信仰空间, 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边界的地方性知识,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的丰富性为其可参观性生产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隋唐时期,集“忠义仁勇”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关羽开始被人们神化,关公信俗开始产生。这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到宋元时期关公信俗大发展,祭祀关公香火兴盛。明清时期是关公信俗的鼎盛时期,祭祀关公成为定制,成为大型的国家祭祀活动。随着华人的传播,关公信俗传遍世界。

转自网上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