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 | 商丘:“寻商”探源殷商文明
“秋老虎”正毒。动动身都是一身汗水。
2023年9月5日正午,在河南省商丘市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层层叠压的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之上为睢阳城西城墙。宋国故城考古正在揭示商丘古城“城摞城”奇观。
黄褐色的夯土上,摆放着被小心置放的文物残片或残骨。记者凝视着古老质朴的文物,似乎能听见历史的回音。
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 魏文慧 摄
“每一层夯土都是一个时代,每一片文物都是商丘‘城摞城’的佐证。”站在被曲曲折折的白线标注的挖掘坑的上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工作站站长、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向记者介绍了商丘“城摞城”现象及宋国故城目前发掘工作的进展。
造律台遗址 贾晶晶 摄
豫东现代考古从1936年李景聃主持发掘永城造律台遗址为开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先后在商丘地区进行多次调查和发掘。20世纪90年代,在张光直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2021年5月,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重新启动。
从1936年至今,“四代考古人”在商丘接力考古、“寻商探宋”,让“殷商之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日益夺目的光彩。
帝喾陵 贾晶晶 摄
一、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商都何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京城的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个药方,其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王懿荣凭借深厚的金石学造诣,在“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
“一片甲骨惊天下”,由此揭开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张衡《西京赋》中说:“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这里说的“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之八迁,“后五”则为成汤建国后之五次迁徙。纵观殷商的兴亡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都邑频繁迁徙,这些商都都在哪里?
关于成汤之前八迁的具体去处,史学巨擘王国维曾对此作过考证,指出了“八迁”的具体方位。通谓前八迁是:一、契自亳(河南商丘一带)迁居蕃(山东滕州);二、昭明居砥石(河北元氏县南槐河);三、昭明归商(河南商丘一带);四、相土迁东都(山东泰山下);五、相土复迁商;六、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七、殷侯(在夏孔甲时,不详何人)归商;八、汤居亳。
先商“八迁”,加上契建立先商部族的亳,先商立都的变迁总计9次,商丘占了5次,包括契建商之亳、昭明归商、相土复迁商、殷侯归商、汤居亳。商汤灭夏,建立国业后,都城仍屡次迁徙,前后五迁,建有六都:亳、隞(嚣)、相、邢(耿)、奄、殷。
成汤在古商国都城亳建立商朝。亳,是帝喾建都及商朝早期的都城。从商汤建商到仲丁迁隞之前,商代立都在亳200余年,商代又是公认的中国大一统王朝。亳,在商丘一带,是商朝第一都。
汤王祠 贾晶晶 摄
二、豫东现代考古,从1936年开端
“商丘对于中国历史特别重要。考古界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历年都在呼吁在豫东地区、在商丘做工作,所以才有了早年李景聃的豫东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科院的考古调查,还有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联合考古和2021年国家文物局重新恢复豫东考古发掘。”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讲席教授唐际根说。
让我们回溯百年以来的中国考古与豫东商丘考古。中国考古百年,从仰韶开始。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1928年开启了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主持殷墟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安徽舒城人李景聃,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师从李济教授,毕业后于1933年加入殷墟发掘团。1936年10月至11月,李景聃等人曾在商丘一带做过考古调查。位于永城市酂城镇的造律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西汉丞相萧何在此造汉律九章。1936年,李景聃在这里主持发掘,豫东现代考古由此开端。
“这里就是造律台遗址核心保护区。当年考古发掘时,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贝壳、石斧、骨箭头等文物。经专家鉴定,属龙山文化遗存。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镇将加大对此处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永城市酂城镇宣传统战委员夏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孟庄遗址 贾晶晶 摄
三、商丘考古,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据史籍记载,商丘一带是商王朝的发祥地。为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机构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二队曾在当时的商丘县坞墙集东街考古发掘了坞墙遗址(也称谷子坑遗址),在宋集镇半塔村考古发掘了半塔遗址。坞墙遗址、半塔遗址同属龙山文化遗址,存在大量先商文化遗迹。
商丘“文化愚公”、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汤王台的建设者谢信民做向导,记者一行才在坞墙集东街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找到了坞墙遗址。这个胡同里面坞墙礼堂旧址北侧,原为高台地,由于村民建设取土,四周积水成池塘。
82岁的任玉先就住在这个胡同里,她回忆说:“这个地方也叫谷子坑,当时不很深,但是面积大,小孩经常在坑里抓鱼。考古挖出来的有瓷器、盘子、碗,还有两口井。”
柘城孟庄遗址,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商丘地区考古发现的一处重要商代遗址。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城西4公里的岗王镇孟庄村,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庄遗址的主要出土文物是树皮纤维编制的商代草鞋底,被称为‘中国第一鞋’。”柘城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李树峰介绍说,孟庄遗址发现有墓葬、房基、窑址、粮仓和生活用品,还有汉代的空心砖墓葬。
李庄遗址 贾晶晶 摄
四、中美联合考古队,确立了豫东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
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是李济的弟子。20世纪90年代,在张光直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力求寻找殷商文化的前身。
几经周折,中美联合考古队虽没寻找到典型的先商和早商文化遗存,但仍产生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以商丘潘庙、虞城马庄和柘城山台寺三处遗址的发掘为基础,结合其他考古工作成果课题组建立起该地区史前仰韶时代至岳石文化时期之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马庄类型史前文化(马庄);龙山文化(山台寺、马庄、潘庙);岳石文化(潘庙、山台寺);大约在晚商时期,岳石文化完全过渡到商文化(山台寺、马庄、孟庄遗址)。
豫东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是考察和研究商文化的基础,更是认识史前中国的重要条件。其中,距今5000年至7000年间的马庄遗址第五层史前文化的考古资料,对于认识中国文明起源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也从考古学上充分印证商丘确实是一座“一城阅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柘城李庄遗址龙山文化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大房子及牛坑的考古发现。张光直在来信中曾说:“这是我们头一次发现上面写着‘商’的遗物。”
中美联合考古队“豫东计划”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存,主要来自商丘潘庙遗址,是寻找和定义早商文化和先商文化的重要前提。
睢阳区高辛镇潘庙村党支部书记李孝明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积肥的时候,就在村里发现了黑土,黑土下面还有墓群,墓里面有很多小砖和空心砖。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潘庙村进行了考古发掘。199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潘庙村发掘的东周—西汉墓地,是豫东项目意料之外的一项成果,这是豫东地区首次考古发掘东周西汉墓。
潘庙遗址 贾晶晶 摄
五、宋国故城“城摞城”,最美的商丘故事
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宋国故城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1996年春,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商丘老南关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考古钻探,最终在商丘老南关钻探出一座古城。商丘宋国故城是中国历史上两周时期的宋国都城遗址,为商丘地区寻找“殷商之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探索商丘地区早商和先商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之后,再次正式开展的豫东大型考古勘探发掘项目。
“宋国故城历东周,跨两汉、两晋,与封微子启于宋、宋襄公称霸、梁孝王平‘七国之乱’、唐代‘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南宋高宗‘应天府登基’等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对宋国故城有必要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寻宋探商,解决这一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岳洪彬向记者介绍了商丘“城摞城”现象以及宋国故城目前发掘工作的进展。
“历史是非常有魅力的,在我眼里,商丘宋国故城发掘现场的这个剖面,就是最美的商丘故事。”岳洪彬说。(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白鹏)
转自微信公众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