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包嶂山 |
罗马字母拼写 |
Bāozhàng Shā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捕章山、狍獐山、豹山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新郑市 薛店镇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新郑县志??山川志》记载:“县北以山名者曰捕章山”,旧志亦曰??嶂山,在县北二十里。 |
地理实体概况 |
??嶂山位于新郑市中部、薛店镇西部,距薛店镇人民政府西南5.70千米。??嶂山山体呈南北走向,南北长约600.00米,东西宽约200.00米,面积约1.0000平方千米,海拔高197.80米,相对高度45米。山体表面比较平坦,表层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下有新生代第三极白色、红色中细砂岩,由于埋土层浅、疏散,大量被开采用作建筑砂和型砂。??嶂山传说故事,古称为捕章山,由于得名很早,现名称来历已无法考证。但当地流传有蟒蛇报恩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此山东边的庙东村有一个叫王三两的人,做小生意为生,挑着货物串游四乡。一天,王三两在山腰处救了一条小花蛇,小花蛇也在王三两的喂养下逐渐长大。后来,有一年此地大旱,王三两到江淮谋生,小花蛇留在此地。一去十载,王三两回归故里,听乡亲们说,此山出了一条大蟒蛇为祸百姓。王三两进山后发现就是他当年收养的小花蛇。而大蟒蛇吃了来往的商贾之后,留下金银财宝,等其恩人回来收取。王三两觉得负罪乡亲,便劝大蟒蛇去往东海,他用留下的金银财宝行善积德。接济穷人。乡民感激王三两的降蟒之恩,便称此山为报恩山。后来年代久远,讹传为??嶂山。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