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龙泉村民委员会 |
罗马字母拼写 |
Lóngq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平顶山市 叶县 龙泉乡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龙泉村民委员会,是由龙泉村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 |
地理实体概况 |
管理龙泉、老龙泉、白庄、南白庄4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北隔澧河与权印村相望,东邻大湾张村,南接碾张村,西邻小河郭村;西北距叶县县城16千米。全村有671户,2709人,其中男性1384人,女性1325人,均为汉族,多董、王、胡、蔡四姓。总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2445亩。地势南高北低,沙壤土质,土地肥沃。北依澧河,过境长1500米;有农田灌溉机井64眼,饮用水压井470眼。2014年粮食总产量1685吨,其中小麦845吨,玉米84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等,其中烟叶种植面积400亩。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豆角等。
林木多为杨树。2014年饲养猪、羊、鸡、鸭数万头(只)。有超市、商业网点、家具城、家电、服装等商铺百余家,餐饮、洗浴等服务门店20多家,从业人员近600人。老龙泉农历双日有晨集,龙泉农历单日有晨集;每月初六、十九、廿六和公历每月一日、十五日有物资交流会;农历正月十九、三月十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六等有古刹大会。有农家书屋1个,藏书1500册。有腰鼓队1支,表演者30多人。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20人,专任幼儿教师9人;乡中心小学1所,在校学生140人,专任教师7人;乡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140人,专任教师7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建国后至1980年,有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30人;1980年至2014年,有大专、本科毕业生80人。有卫生所2个,床位8张,专业医生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普及率100%。县道洪(庄杨)辛(店)公路南北穿村,境内长3000米;龙泉至旧县公路东西过境,长2000米;乡客运站设此,客运班车每30分钟发往县城一班。
有乡邮电所1个,信函、邮件递送率100%。有电信、移动、联通服务网点10家,固定电话用户占11.5%。电话区号:0375。邮政编码:467299。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1916年,该村段宗铭、王士清二人创办澧滨国民小学,校址在叶家院,收学生25人。
1920年中秋节夜,土匪入寨,烧杀抢劫,绑票12人,打死村民2人。
1930年,中共叶县县委在龙泉成立,董锡芝任书记,
1945年8月,叶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龙泉成立,刘雪棠任县长,沈祥甫任副县长,董锡芝任秘书。
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龙泉村1231人。
1975年8月,连降暴雨,洪水毁村。后乡政府机关和大部分村民南迁1000米建新村。
董勷,清乾隆初年任河南省差(司法官职),晚年告老回乡;乾隆二十二年倾其家业,重修龙泉澧河石桥。
田安祥,清末秀才,擅书法,建龙泉学馆,为清末龙泉一带著名教育工作者。
叶榛臻,清光绪年间任吉林幽州知州。
董锡芝(1901年—1980年),早期中共党员,1930年任中共叶县县委书记,解放后在许昌师范学校工作,1980年病逝。
董竞芳,1914年出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曾在国民党军驻辛店许团部作统战工作。1957年错划为右派,投河自杀。
董清安,叶县化肥厂干部,1985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段长林,男,1916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叶县七区区干队战士,1948年4月在叶县茨元村牺牲。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