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东张门村民委员会 |
罗马字母拼写 |
Dōngzhāngmé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新乡市 凤泉区 耿黄镇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据传,武王伐纣时在此屯兵并设有东、西、南三帐篷。三国时(220~265)有张门屯。明洪武年(1368)有张门社、三张门名,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以方位称东、南、西张门。该村居东名东张门。 |
地理实体概况 |
东张门村民委员会隶属于耿黄镇,地处镇辖区西北部,村委会驻东张门村,距镇政府驻地3.2千米。东邻大黄屯,南邻东鲁堡,西邻西张门,北邻西同古。村域总面积为1.81平方千米,现有耕地1700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蔬菜、粮食作物、务工,居民人均年收入13000元。目前村两委共有9人在职,设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下辖20个村民小组,共1080户,总人口为5400人,其中男2712人,女2688人,民族多为汉族。村内主要姓氏以石姓、张姓、郭姓、范姓居多。村内惠民、娱民设施齐全,建有健身器材小广场一处,自来水接通率100%,有线电视安装普及率100%。农历8月15有庙会,1987年始农历逢三有集市。村内有东张门小学、阳光幼儿园、张门水厂、耿黄镇供电所等机构单位。
文化内涵:东张门文化气息浓郁,村内保留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小咚鼓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鼓又称开山鼓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龙灯舞、背妆舞、佛僧吹奏乐、耍钹等民间艺术。其中耍钹艺术被列为凤泉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耍钹起源于明末,原为佛家在施主家举办殡葬仪式时的一种杂技艺术,后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表演的民间群众艺术。耍钹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以打场子与路钹为主,其套路可分三段:一迎四声,二反毛驴,三三滴水,其全部套路已无人掌握,濒危情况严重。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专程采访拍摄了东张门耍钹艺术表演。
主要交通:现村内有两横四纵主街道6条,且均已水泥硬化。乡级公路东张门至西张门公路自村中穿过。
邮政编码:453011;长途区号:0373;联系电话:13938711586。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