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长垣县城 |
罗马字母拼写 |
Chángyuán Xiàn Ché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新乡市 长垣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春秋时期,属卫国蒲邑、匡邑(今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首垣邑(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周有防垣,用于防水,防寇故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郡县,始有长垣之名,属三川郡。以后的800年中几度更名,西汉时境内置长罗侯国(今樊相一带),新莽始建元年(9年)更长垣县为长固国。更始元年(23年),复名长垣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又分置长垣侯国。三国属魏。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治所于妇姑城(今司坡一带),更名匡城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匡犯朱温父讳再更长垣县名,属汴州。后唐同兴元年(924年)仍名匡城县。宋建隆元年(960年),避太祖匡讳,改匡城县为鹤丘县。属京畿路开封府。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废鹤丘,仍名长垣县。金泰和四年(1204年)县治迁至柳冢,地名鲍堌(今旧城一带)属大名府开州。元太祖二十二年(1228年)改县名为保垣州,地域东扩。后仍名长垣县,原东扩地不变。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避水患,县治移至古蒲城(今县城)沿用至今。 |
地理实体概况 |
长垣县城位于县中部偏西南,距黄河15千米,东至龙逄大道,南至山海大道,西至德邻大道,北至蒲城路,新菏铁路从县城北部经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战前县城比较繁华,有大街5条,背街和胡同33条,均为宽窄不一的土路,大街宽仅6米,临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多有明柱、走廊。城区中心,店铺集中,南关和西关商业比较发达。1938年日本侵略军盘踞县城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加之,后来国民党的统治城内百业凋零,昔日繁华景象,荡然无存。
1949年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办公,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新建筑日渐增多。1959年城内有了电灯,1971年四关五街道路开宽8-12米,1973年路面由砖渣改为渣油路面。1981年又修建了环城公路。公私房舍,拆旧翻新。临街建筑平房改为楼房。以县政府为中心的建筑群鳞次栉比,日渐向四面发展。
城区有46个县直单位。县委机关在西关,县政府在城区中心,各局、委、办分布各街。后来县委、县政府及各局、机关迁址至现人民路中段北侧,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在综合楼办公,财政局、审计局在财审大厦办公、住建局、规划局等建设部门在建设大厦A座、建设大厦B座办公。
“烹饪之乡”的长垣,尤其是在县城,小吃摊铺,到处可见,食堂餐馆,各街遍布,多系高厨名师掌灶,烹制具有浓郁的长垣风味的菜肴,经营直至深夜。
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交通也日趋方便。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铁路方面,新菏铁路从县城西北通过,长垣站设在南堆村南。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