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 |
罗马字母拼写 |
Hénán Shěng Huángfàn Qū Nóngchǎ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周口市 西华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1938年6月,中华民国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采用“以水代兵”策略,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人为地造成了5.4万平方千米的“黄水泛滥区”(以下简称黄泛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1951年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在原黄泛区复兴局上建立;1951年直属中央农业部农垦处;1952年归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1954年划归省属。其中,1951年地处淮阳地区,1953年地处许昌地区,1965年地处周口地区。1990年10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将黄泛区农场暂划为大一型企业。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河南省东部,地跨周口市西华、扶沟两县。最南二分场场部距总场场部4千米;最北十一分场场部距总场场部70多千米;最西九分场场部距总场场部24千米;最东十四分场场部距总场场部24千米;分场之间东西最大距离5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千米。全场和两县18个乡镇毗邻,总场场部距西华县城12千米,场部位于黄泛区农场一分场境内。有16个分场、4个村。其中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七分场、八分场、九分场、十四分场、十六分场位于西华县境内;四分场、五分场、六分场、十分场、十一分场、十二分场、十三分场、十五分场位于扶沟县境内。南坡村、郭庄村、尹坡村、高庄村均位于西华县境内。总面积92.7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300亩。总人口4.3万人。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壮族、彝族。地势北高南低,以低平洼地为主,土壤含有大量泥沙沉积物。海拔高度在50米~60米之间,相对高差在10米以上。属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寒暖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辐射资源丰富。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分布不均,易造成旱、涝灾害。省道南石公路过境。主要农业: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其中优质小麦种子畅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等10多个省、300多个市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兴建了名、特、优、新农作物原种繁育示范园、水果生产示范园和林苗、花卉示范园,并建有农业、林业、果业、牧业等科研所。主要工业: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化学化工、粮油加工等。其中缸体修复技术属国内首创,研制的大型船舶缸套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畜牧业:以饲养猪为主,出栏瘦肉型猪主供香港,其余畅销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主要文教卫事业单位有泛区中心医院、泛区疾控中心2所医院,有泛区初中、泛区高中,有各分场小学、幼儿园16所。另有中共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齐心故居等旧址遗迹,有白危、王进山、万博翱等知名人物在场进行工作。
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发展集约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地,素有“中原明珠”之称。拥有果园近万亩,职工120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187人,中级职称9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享有国务院津贴的专家2人。总场下辖16个农业企业,11家场控股和参股企业,在乌克兰、塔吉克斯坦两国有2家境外控参股公司。有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22个行政事业单位、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电话区号:0394,邮政编码:466632。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