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耿介墓 |
罗马字母拼写 |
Gěngjiè Mù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登封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因清代耿介葬于此地,因而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耿介墓有两座,在市区老城西南角小河边,原有墓冢、牌坊、石碑。墓高4米,宽3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今墓碑存书院,“文革”时墓被毁。另一座在大金店镇北清微宫东侧老坟洼村,也有墓冢及石牌坊。耿介(1622-1693年),原名冲璧,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城关人。崇祯六年(1633年)到嵩阳书院春游,看到书院破败景象,听到“程门立雪”的故事,立志从教,兴复嵩阳书院。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李自成进入登封,八月与明军大战。冲璧停学,在家自学,改名“耿介”。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应县内童生考名列榜首,为生员。崇祯十二至十四年(1639-1941年)县内遭旱、蝗灾。耿介自开私塾,教授了傅而师等一批学子。崇祯十四年(1641年)入洛阳府学业读书。清顺治四年(1646年)入省府应乡试,为贡生。清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赴汴京应试,中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赴京应试,举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福建巡海道按察副使。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十日,皇帝诏令,赠“中宪大夫。”康熙元年(1662年)任江西湖东道按察副使。康熙二年(1663年)任大名府兵备道按察副使等职。康熙三年(1664年)任河南按察使。同年绝意仕途,归里主持嵩阳书院。康熙六年(1667年)到大梁书院讲学。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嵩阳书院诸贤祠,康熙十四年(1676年)向书院捐地三百三十亩,带动省、府、县官员和县内外的士绅向书院捐地,共一千五百七十余亩,兴复嵩阳收院,自任院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编修《嵩阳书院志》。康熙二十五年初夏(1686年)受好友汤斌推荐,被封为少詹事,入值上书房,教授太子允礽书法。翌年,以病辞归,大兴嵩阳书院教育事业。康熙三十年(1693年)病卒,终年71岁。有《敬恕堂存稿》。入《中国人名大辞典》。1996年8月,耿介墓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理单位:登封市文物局,联系电话:0371-62872569。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