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二仙洞石刻 |
罗马字母拼写 |
??rxiāndòng Shíkè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登封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相传: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他们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先后来到嵩山,看此处环境清幽,便在此处的天然石室内隐居修炼,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且周文王已死,其子武王即位,武王听说二贤人投奔而来,派其叔父周公姬旦前往迎接,二人到周地后看到武王用依仗兵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表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的错误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感到非常失望。当武王挥戈东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不成,周 |
地理实体概况 |
二仙洞石刻位于登封市区北部的嵩山太室山南麓三皇口东约四百米处的二仙洞内。该地三面环山临崖,一面临险壑,地势险要。该洞开凿于何朝何代,已无可考,有一山间蜿蜒曲折陡峭的小径可达西崖石洞,穿过石洞,眼前深壑数丈,两崖上横一独木小桥,过桥需手攀岩石,吸起肚子,避住呼吸,此地乃嵩山山路上的独木桥,取名“吸肚崖。”过了吸肚崖,迎面耸立的高崖上,有汝南吴同春题的“高登崖”三字。崖下的天然石洞就是俗称的二仙洞,洞东侧的山崖立陡如削,崖间石缝荆棘横空,常有云雾缭绕,俗称云崖。洞前涧谷,茂林翠竹,山泉汩汩流淌,风过荡底,竹摇水唱,满谷作响,乃修仙之佳地。二仙洞为天然形成,后经人工开凿,坐北向南,洞为不规则半圆形,洞深约5米,宽约5米,高2.2~3.8米,洞内面积约有35.00平方米,洞内的西北部有一股雨季流淌,旱季滴水的山泉,天旱时节,泉水仅够2~3人饮用,紧临洞的后壁,有一天然石台,上奉三尊雕像及两童子像,中为观音菩萨,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其中普贤菩萨端坐在石雕大象背上,像高28厘米,长54厘米,在其像的腰间刻有一段铭文:“巩县提东一里西左村施主男善人费其禄室人曹氏造男费大池佛一尊石匠张名。”铭文中没有雕刻年月,根据其雕刻艺术风格,断为明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西洞宽约10米,深约4米,两洞前曾各建有小型殿宇一所,后因年久失修倒塌,20世纪90年代,由信士出资在洞前恢复了黄琉璃瓦顶的殿宇,并有塑像,供信士们顶礼膜拜。
管理单位:登封市文物局,联系电话:0371-62872569。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