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王城岗遗址
罗马字母拼写  Wángchénggāng Yízhǐ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郑州市  登封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王城岗遗址因坐落在当地俗称的王城岗上而得名。
地理实体概况 王城岗遗址位于告成镇西北约500米处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王城岗。”土岗现存面积约10000.00平方米,岗顶最髙处比周围平地高起约2-4米。是一处以豫西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时期的二里岗期、晚商期、西周、春秋等多时期的文化遗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商文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探索夏文化被提到议事日程。新发现大型城池的发掘报告尚未正式公布,第一轮发掘的小城遗址主要有:城垣遗迹,王城岗遗址城垣为东西并列两座。东城因五渡河西移被冲毁,只剩下南墙西段。西城的夯土轮廓还基本清楚,四面城墙基础多有保存。南墙(东端有一缺口似为城门)长约82.4米,西墙长约92米,北墙东段因水冲损,残长约29米。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约400米。在对城墙解剖的发掘中,多发现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与商代的文化层或灰坑叠压与打破了城墙的夯土层和基槽。城墙基槽的夯土内,包含的陶片多属龙山文化中期。因之,这两座城垣的时代是属于豫西龙山文化中晚期。王城岗在城址内还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建筑和其他遗存,如“奠基坑”和窖穴、灰坑等。其中夯土建筑遗迹多分布在西城内的中西部,“奠基坑”是夯土建筑底部,用土分层夯筑,填埋有完整的男女老少骨架或部分骨骼。已发掘的一个“奠基坑”内有七具完整的骨架。在城内各种遗迹的填土中和文化层内包含有和城址同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主要器形有鼎、砂质罐、甑等炊器,爵、鬻、益、觚、杯等饮器,豆、盘、缽、碗等食器和瓮、泥质罐、盆、大口罐(或缸)等盛储器。生产工具中主要是石器与骨器。其中石器有伊、斧、刀、镰、凿、镞、锥、针。另有蚌刀、蚌镞、陶纺轮等。分期及价值根据王城岗龙山文化地层关系与包含遗物的不同,初步分为五期:即王城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五期之后基本和二里头文化一期相衔接。城址属于王城岗二期,即稍早于豫西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这1期。根据“奠基坑”内出土木炭碳14测定时间为公元前2170年。因此,王城岗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夏代曾在此建都城。因而此遗址对探索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国家“九五”期间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王城岗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王朝初期的都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 管理单位:登封市文物局,联系电话:0371-62872569。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