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光武台遗址 |
罗马字母拼写 |
Guāngwǔtái Yízhǐ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驻马店市 上蔡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因称号而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上蔡县东北部,距县政府25千米。所在行政区为东岸乡。
光武台遗址为一长方形高台,高出周围地表5.50米,现长50米、宽68米、面积约3400平方米。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陶片以黑陶、灰陶为主,多饰篮纹,器形可辨认有鬲、豆、瓮等。上层经夯筑厚约3.30米,平夯、夯厚10—27厘米。
第一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呈灰黄色,质地较硬。其包含物多为近现代遗物,如塑料、玻璃、砂砾、草木灰痕、建筑废墟类砖瓦残块(片)等,层厚0.15米—0.30米。
第二层呈深灰色,质地松软,普遍存在有炭化粮食颗粒(块),种类分别为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谷子、高粱等。分布规律为:杂粮多集中在台的南部,小麦多集中在台的北部,在台顶的断层中发现有砖瓦等建筑残件及木炭痕迹,厚度为0.43米—1.10米,几乎分布整个土台,分析为一处粮仓遗址。根据大量的木炭及已炭化的粮食颗粒推断,应为被战火或其他原因火烧后的东汉粮食遗址。
第三层为夯土层,呈浅灰黄色,厚度为1.9米—3.2米,夯土每层厚0.1米—0.2米,没发现夯窝,应为平夯所筑。
第四层呈深灰色,质地稍疏软,包含物有陶器残片和石器及红烧土层。陶片以黑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和红陶。纹饰以条纹、绳纹居多,并裹有方格纹、阴弦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可辨器物残片有碗的底部和边沿、鼎的腿部等。鼎腿多凿形,有红、白二色,兼有小而扁的鼎腿。石器有石锛及石镰等生产劳动工具等,均为打制后又磨制而成,异常精致。由采集的陶器、石器标本的质地、器形、纹饰等特征综合分析,此处应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另外,还有大范围的红烧土层集中在土台的南部,应为居住遗址。
保护级别为省级。管理单位为上蔡县文物管理所,联系地址上蔡县市场路中段60号,区号及联系电话0396-6933502,邮政编码463800。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