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蔡侯望河楼 |
罗马字母拼写 |
Càihóu Wànghé Lóu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看花楼、蔡侯玩河楼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驻马店市 上蔡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上蔡县城西部,北距蔡都大道300米,西距永定公路200米,面积为18500平方米。
蔡侯望河楼内有明代建筑“玉皇阁”、“佛殿”、“关帝庙”等。神殿屋面覆琉璃瓦,正脊饰琉璃二龙戏珠。拜殿卷棚顶,门楣砖雕隶书“芦岗雅地”。台东侧有火神庙、奶奶庙各2间。有“重阳登高处”、宋代“桓景登高处”残碑、重阳登高吟诗刻碑及“功德碑”等石碑数通。台北侧建有一高台,台前砌有两排24级石级,中间御道上雕刻盘龙,台顶部东西宽30米,南北长20米,海拔高约 98.9米。现存神殿、拜殿各三间,保存较好。
西周时期,蔡国国君蔡侯所建,保护级别县级,管理单位上蔡县文物管理所,联系地址上蔡县市场路中段60号,区号及联系电话0396-6933502。
望河楼在西周至唐朝之间,是一处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唐太宗年间,人们认为此台为风水宝地,有神灵之气,就逐渐开始在望河楼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殿堂,并且住有僧人、道士专为烧香上供的人们讲经布道。当时的上蔡县令还专为望河楼拨了88亩免税公地,专供望河楼香火费用之资。到了明朝,望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皇,台顶新建一座玉皇庙,红墙绿瓦,双龙戏珠式的殿脊,门口上面有汉隶书“芦岗雅地”四个大字。高台前院内唐朝僧人栽的两棵大柏树已有合抱粗细。登台眺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有“芦岗拥翠”之称,为上蔡八景之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之所。明朝诗人黄尚质在蔡侯望河楼游览后曾写下“草露经衣湿,山云入郭来。新亭逢白菊,长笑共青杯”的佳句以赞望河楼美景。
随着岁月流逝,蔡侯望河楼远没有蔡国时期雄伟壮观了。新中国成立前,几经战乱,高台上只剩下几间瓦屋庙宇,墙上画着青蛇白蛇水漫金山寺的故事。1958年,全年写诗歌,这里又成了赛诗台。如今,望河楼经过修整扩建,已是大殿、东西配殿、门面一应俱全,大殿内塑有神像,神态各异,每逢假日,县城和远近乡村的人们纷至沓来,或浏览观光,或焚香拜佛。当年蔡侯望河观景的地方,如今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