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于思礼烈士墓 |
罗马字母拼写 |
Yúsīlǐlièshìmù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济源市 济源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人名命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地理位置 :
位于思礼镇思礼村北。
基本属性 :
坐北朝南,前为石碑,后为封土。水泥碑座,东西长1.96米,南北宽1.44米。石碑高1.35米,宽0.485米,厚0.18米,圆首,剔刻“松鹤”图,碑身中部竖列楷书大字“于思礼就义处”,左侧题“中共济源县委员会济源县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八六年四月”,右侧刻“就义于一九四三年十月”。1943年10月济源县委副书记于思礼在武山被伪军王同玉部大队长王经和等人抓捕,杀害于武山前坡,时年仅31岁。翌年2月,县委在蟒河口为于思礼召开追悼大会,焦祖涵、孙渊明在大会上宣布地委决定,为纪念于思礼烈士,把武山镇改为“思礼镇”。该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有重要的价值。
人物介绍 :
于思礼(1913~1943年),字敬斋。玉泉街道东石露头人。
1928年,入庙街县立二高小读书,同班主任党继新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0年,入济源师范读书。在党继新、薛子中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了革命活动。他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星夜外出张贴革命标语,宣传抗日。
1934年,师范毕业后,到济师附小教书。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在东石露头、涧北、勋掌、南姚等地,以教书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中共济源工委改名中共济源县委,于思礼任县委宣传委员。他与县委书记杨伯笙、组织委员史向生一起,在杜八联、大河里等地组织抗日自卫团,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准备力量。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济源县城。他按照县委决定,在城西北和城南一带,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友军,攻打济源县城,迫使日军弃城向沁阳逃窜。同年5月,他任县委组织委员,先后介绍10多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寨“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山西阳城河北口“党员训练班”学习。9月,思礼接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后,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亲自编写抗日统战歌:“国民党,共产党,现已在一条战线上,协作奋战贡献全部力量,一道奔向抗日最前方……”先后争取了开明士绅王家光、谭兆秀、谭发祥、卫同杰等人,站到了抗日救国方面,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于思礼任县委组织委员,协助王毅之在灵山建立八路军兵站,王家光任站长。兵站以王家光的名义,通过伪军头目王同玉的封锁线,为八路军南北交通畅通,支援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1941年,于思礼再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他按照党的指示,打入王同玉所属之王宗太部当文书,利用伪保安司令王同玉和国民党五区长酒同伦之间的矛盾,对酒做了大量工作,终使其率部起义,投奔八路军。1942年,他又施巧计,造成国民党一区长李宗轩和伪军大队长范登科之间矛盾激化,终使李率部接受八路军改编。从此,济源北部沿太行山一带全被八路军控制。
1943年,于思礼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他以经商为名,时常出没于县城和武山镇等日伪据点,侦探敌情,开展地下工作。10月的一天,他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焦祖涵研究工作,行至水洪池时,被伪军抓住,强迫他上山背粮。当他把粮背到武山镇时,不料被伪军认出,遂被逮捕。伪军中队长王经和等企图从于思礼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党的活动情况,但一连几天拷打逼问,敌人一无所获。王经和恼羞成怒,立即电告王同玉,王随即下达了活埋于思礼的密令。当天夜里,于思礼被敌人秘密地活埋在武山镇后的山坡上。1944年2月,中国济源县委召开追悼大会,追认于思礼为革命烈士,经地委批准将武山镇更名思礼镇。
其他信息 :
管理单位济源市民政局,联系电话0391-6663328。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