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李家祠堂 |
罗马字母拼写 |
Lǐjiā Cítá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济源市 济源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李氏宗祠命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李家祠堂位于济源市承留镇栲栳村西北隅,坐落在金山脚下,面商山,背太行,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保护级别为市级。该祠原有重檐大殿三间,门楼一座,屋面皆施铁甲脊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毁,仅存明清碑碣数通。2003年,李氏族人为传承先祖遗志,在原址稍北择地重建李家祠堂,收碑碣于其内,悬匾额于其上,依旧制曰:赦赐李公忠义祠。祠内现存明代忠义公李名累世三代神位碑、清乾隆输粟账本饥匾、清嘉庆李氏家谱碑和李氏分袂碑以及清道光重修奎光枋碣等碑碣、匾额,具有较高的价值。
人物或事件 :据李家祠内现存碑碣载:明代初年,李名偕兄弟七人,由山西洪洞县迁移济源,长兄李名居栲栳,余则分居济源休昌、码头、孟县东韩村、洛阳宜阳白杨镇等地。至此,家族繁衍,德被后世。相传当年七兄弟分家时,恐后之人不相认,曾分锅片为信,便后世连袂。明正统六年(1441年),岁荒,名子泰主账饥民,输粟八百石,皇封“义士”,配享忠义祠。泰弟睿因赐大学士,入国子监三代。泰子拱为明弘治己酉(1489年)中举人,举孝廉,历任山西晋府审理,因账饥功赫,御赐济源县城南建“奎光枋”一座,以示旌表。惜1958年被拆。清乾隆五十年(1790年),帝闻其义举,又赐输粟账饥四字,以旌后世。后乡人制匾额悬于祠上,今犹存。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