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沁河古栈道 |
罗马字母拼写 |
Qìnhé Gǔ Zhàndào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济源市 济源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地理位置及所属类别命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济源市东北部,太行山沁河山谷左岸。栈道南段起自济源市东北十五千米的沁河出口,向西北蜿延至山西省阳城县境,全长90千米,其中在济源市境内长36千米。由栈道、步道、桥阁和石门组成,沿途多有摩崖石刻、造像和孔壁。栈道现存马鞍山、张庄、司马懿藏兵洞、和滩、石门隧道、紫柏滩6处遗址。石门右崖壁刻的石门铭,记述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十月二十五日,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道,作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高一丈八尺,广九尺,长二丈”。铭文为汉隶书,笔法雄健遒美。石门及摩崖石刻历1700余年,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古代军事地理和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又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选的通道就是沁河山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故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