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南阳市 |
罗马字母拼写 |
Tóngbǎi Shānmài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唐河县 桐柏山脉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县名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唐河县城南部,河南、湖北两省的边境地带,属于大别山脉。东至桐柏县,南至湖北省,西北至南阳盆地,面积3600平方千米,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组成,西起南阳盆地东缘,沿唐河、桐柏两县与湖北省的交界地带延伸到桐柏县黄家湾一带,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间,个别山峰达1000米以上。长120余千米,宽13千米。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等,山地裸露岩石较多,表层土质松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有野猪、松鼠、野鸡等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大理石、铜、金、铁、硫、石油等矿藏丰富。桐柏山主脉位于桐柏县城南部、太白顶背斜的核部,由于受西北~东南向鸿仪河大断裂的影响,山体边界十分整齐,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耸的地貌形态,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云山寨1053米、太白顶1140米、田王寨1018.3米。山体北侧为淮河及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河流横切山体,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岭,使山势更加雄伟壮观。
桐柏山主脉西段南侧低山,山体破碎,呈孤山状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有山海拔396.7米、三尖脑396米、龙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王山460米、花又山546米、刘坡寨418米、玉皇顶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脉北部低山,由酉南向东北呈雁形展布,构成南阳盆地与吴城盆地、黄岗~毛集盆地的分界线。其山势和缓,顶部平圆,海拔高度600米以下,个别山峰达7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400米。山体受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影响,呈孤岛状散布于波状起伏的丘陵中,主要山峰有太和寨海拔598米、老和尚帽636米、狗石岗623米、齐亩顶(又名七亩顶)758.8米、祖师顶(又名主石顶)813米。
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桐柏民间有关盘古的传说神话十分丰富,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等相关盘古文化的质证性建筑随处可见。中国著名神话学专家袁珂多次来桐柏山考察后认为:“桐柏山是中原盘古文化产生的中心”。
桐柏山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禹王锁蛟”及“太阳神”的传说,《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相传大禹治淮,发现淮水泛滥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针捉拿,捉住后用铁链束于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恋桐柏山水美景,不愿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当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叫作“太阳城”。盘古文化、太阳神文化在积淀沉厚。
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战国时楚人鬼谷子栖此修真;太白金星于此修仙得道。据传桐柏山更是汉代名臣张良的隐居地。洞名曰张良洞。有京广铁路、107国道由此通过。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