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平顶山市 |
罗马字母拼写 |
Tuánchéng Shā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鲁山县 团城山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其地理特征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团城山,属伏牛山余脉,位于鲁山县城西南26千米处,属团城乡辖区。山体东西走向,呈呈正方形,东西与南北各长9千米,总面积81平方千米。环绕为自然城池的山峦,共有八座,称为“五垛、“三山”。瓮姿垛,海拔649.8米,因山体象“瓮”形而得名。该山东西宽2.5千米,南北长3千米,总面积7.5平方千米。瓮瓷垛又名团城山。风帽垛,海拔586.1米,因山体像“风帽”(旧时帽子的一种式样)而得名。该山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2千米,总面积7平方千米。 大石垛,海拔623.7米,因山体有巨石“戴”在山顶而得名。该山,东西与南北各长3千米,总面积9平方千米。(注:大石垛“大”读音dai)大王垛,海拔873.6米,因旧时常有山大王盘踞而得名。该山东西长3千米,南北宽2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山顶有石缝,宽1.35米,长10米,深度莫测。不集垛,海拔397米,神话传说,祖师神在此山上停留,因山小被压陷,当地土话谓压“不集了”,故名。该山,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1千米,总面积2平方千米。三山是:塌子山,海拔412米,名称来历与“不集垛”同。该山,东西长3千米,南北宽2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帽式山,海拔838,2米,因山体形同“帽式”(古时有一种帽子,名为帽式,帽顶有一个圪堪)而得此名。该山,东西与南北各长2千米,总面积4平方千米。老演艺山,海拔792米,因旧有老艺人在此传艺、习武,故名。该山,东西长3千米,南北宽2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团城山,地质属云母花岗岩;地势群山环抱若城,“五垛”、“三山”活象城防碉堡群;垛顶石寨林立,形成抵御入侵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在历史上,为保护本地区的安全,起过一定作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战略意义。团城山,以柞树为自然植被。由于养蚕业的发展,曾被誉为“丝绸之乡”。有“进了团城山,两眼四下观,高的是蚕坡,低的是稻田,吃的细米白面,穿的绫罗绸缎”的赞语。该乡曾以养蚕先进单位,出席过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蚕业模范大会。团城山一带,是河南省暴雨区,系暴雨中心。国家在风帽垛东2千米处,设有团城水文站。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