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鹤壁市 |
罗马字母拼写 |
Dàpī Shā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黎山、大伾山 |
所在(跨)行政区 |
浚县 大伾山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因山形和古籍记载而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古称黎山、青坛山,位于老城东,南北长约1.75千米,东西最宽处0.95千米,海拔135.3米,相对高度71米。大伾山平地拔起,孤峰凌云,山势奇特,气象峥嵘。山上寺庙洞阁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夹道,曲径幽回,自古即为"河朔胜景"。
伾山大佛最为著名,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称,也有“八丈佛爷七丈楼”的说法,俗称镇河将军,后成为佛教圣地。此外还有天宁寺、天齐庙、吕祖祠等古建筑和众多历代名家摩崖石刻等。
“伾山晓月”为浚县八景之一。 清代人刘承恩书《大伾山志略》记载,农历小月初一拂晓,本来是上弦月,月弯如钩,可是在太极宫顶却有一直径米余的满天月形天象,衬之以大伾山石峰,太极宫飞檐,非常生动。因在拂晓出现,所以称“伾山晓月”。
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曹操、袁绍交兵,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大将逯明筑垒于大伾山之东,以控制大河南北。东汉光武帝以幽、并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于黎阳立营以障河北。隋末瓦岗军于大伾山巅筑中军亭,以瞭望敌情。唐高祖置黎州总管府,总摄殷、卫、澶、黎四州之众。五代时朱温、李克用纷争黎阳。北宋于大伾山北麓建通利军,作为军事重镇。金明昌五年(1194)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南控名渡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大河南北要冲。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山阻河险,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2003年7月,国家旅游局公布浚县大伾山为4A级旅游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