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广武山 |
罗马字母拼写 |
Guǎngwǔ Shā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邙山、三皇山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荥阳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俗名邙山、三皇山。在荥阳市北部,滨临黄河。古名“敖鄗山”(见《左传》:“晋师在敖鄗山之间”)。汉名“广武山”(见《汉书》:“羽与高祖,俱临广武而军”),又名“三皇山”、“三室山”(见《西征记》)。民国初年修的《汜水县志》、《河阴县志》、《荥阳县志》都称为“广武山”。近代俗称“邙山”。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荥阳市北部,广武镇北部。滨临黄河,西起汜水镇口子村,东至郑州黄河游览区,沿河长30千米,为嵩山余脉。山体为次生黄土堆积,无嵯峨错跌之势。山阴俯冲黄河,峭崖壁削;山阳坡度倾斜,多南北向沟壑。最高海拔262.00米,一般在150.00-230.00米之间。地据南北险障,古今均为战略要地。秦末楚汉相争、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之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邙山战役均发生于此。现存汉王城、霸王城、秦王寨等遗址。沿山建有李村、孤柏咀等提灌站。广武山上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历史上称为“广武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公元前203年,汉军趁项羽东击各地之机,出兵夺取成皋,后屯兵广武,阻楚西进。楚王项羽急忙率兵西来,亦屯兵广武,和汉军隔涧对垒,两军在此连番争夺,相持数月,最终因楚军缺粮,军心涣散,加上韩信也出兵击楚,项羽被迫与汉约和,以“鸿沟”(即“广武涧”)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后人把刘邦、项羽隔涧据守的营垒分别称为汉王城、霸王城,历代不少文人骚客到此凭吊,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晋人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唐朝韩愈《过鸿沟》诗曰:“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李白的《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描写的更为形象:“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来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霸王城位于东广武山头,长1000.00米,墙身宽26.00米多,城墙最高处达15.00米。在霸王城上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堆,后人称之为“项羽堆”。它是当年绑刘邦父亲刘太公示众的高台。《史记·项羽本记》载,项羽在军粮不继、难以久战的情况下,曾用要煮死刘太公的方法胁迫刘邦退军,刘邦则以两人曾约为兄弟的誓言,反击项羽“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有军师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才赦免了刘太公。后有人在这个土堆修建了一座“太公亭”,现亭已被毁,只有台基清晰可辨。汉王城位于西广武山头,长1200.00米,现存城墙最高处达10.00米多,高出黄河200.00余米。在汉王城上,有一片隆起的高地,据说是刘邦的点将台。当年刘邦、项羽在此对垒,项羽人多势众,刘邦将寡兵微,为了迷惑项羽,刘邦从点将台下向荥阳(今古荥镇)开了一条地道,让屯在广武的军队悄悄地在广武和荥阳之间往返,以示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援军,使项羽不敢下决心攻城。在广武山头楚汉军垒之间,立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石碑高4米多,顶端雕刻着一个老虎头,虎头下,刻着刘邦、项羽“临涧对话”时战旗如云、刀枪林立的画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体阴刻着“汉霸二王城”5个大字,一面用文字记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伫立碑前,山风习习,耸人毛发,使人想起清代诗人江天淯“古堡风传百战声”的诗句。在濒临黄河的广武断壁上,伫立着“战马嘶鸣”铁塑,铁塑高7米,重10吨,面对滔滔大河,引颈长嘶,底座上,是丢弃的刀、枪、剑、戟。战马的主人已喋血沙场,只留下故马恋主,徘徊悲鸣。有炎黄大道和天伦路通于此。产石榴、大枣等。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