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禹宿谷堆 |
罗马字母拼写 |
Yǔsùgǔduī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洛龙区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相传,大禹治水时,凿穿龙门口,疏通水泉口时,夜宿其地,深夜洪水上涨,将大禹睡的地方围住,眼看要淹没大禹,奇迹发生了,水涨一尺,地也跟着上涨,怎么都淹不到大禹。第二天太阳升起,大禹离去,后洪水退去,留下土丘,人们将其称为禹宿谷堆。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李村镇南宋村北,形状为扁圆形山丘,南北走向,北低南高,周长6000米,海拔368米。整个谷堆系石质结构,在其南部顶端雕造有石龛一孔,深2米,阔3米,龛内外镌镂造像数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石料厂数家围堆采石,石龛现已危如累卵,山丘浑圆形状亦不复存在,令人惨不忍睹。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