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古阳洞 |
| 罗马字母拼写 |
Gǔyáng Dòng |
| 使用时间 |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洛龙区 |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易名“宾阳洞”。据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名。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而命名。 |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所在行政区是龙门石窟街道。所在山峰龙门山。海拔800米,长度15米,宽度7.3米,高度11米,面积109.5平方米,容量1204立方米,土岩类型碳酸岩。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石窟。它开凿于公元493年或此之前,考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古阳洞内窟顶及其余部位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式各样的佛龛,南北两壁有计划地安排成三列大型佛龛,且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统计多达800多品,因而古阳洞又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魏碑书体精华“龙门二十品”,该洞就占了19品。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主佛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古阳洞内窟顶及两侧壁遍布小佛龛,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古阳洞作为皇家工程,开始了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