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台前县黄河滩区
罗马字母拼写  Táiqián Xiàn Huánghé Tānqū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濮阳市  台前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今黄河主河道逐渐在境内形成。河北岸相继修筑了民堰。之后,黄河河床随黄河泥沙堆积的增加而增高,民堰也随之帮宽加高,便形成了现在的临黄堤。临黄堤与黄河之间的地带属于黄河水漫滩区,故称黄河滩区。因此片滩区位于黄河台前县段,故称台前县黄河滩区。
地理实体概况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独有的一种河道形态,为黄河大堤至河床之间为宽窄不一的滩区,最宽7千米。黄河滩区也是特殊的自然滞洪区,不仅具备了蓄滞洪区的分洪、滞洪、消峰的功能和作用,而且承担着其他滞洪区没有的滞沙、沉沙作用。滩区是以生产堤或控导工程连线为基线,两岸大堤与基线围成的区域。主河槽常年过流,正常洪水下,滩区不承担行洪滞沙的任务,在大洪水时,作为河道的一部分,承载者分洪、行洪、滞沙、沉沙的功能。滩区分嫩滩和老滩,嫩滩在河床至生产堤之间,常被洪水淹没;老滩在生产堤与黄河大堤之间,地面高低不平,有串沟,大部属耕地。由于黄河水多沙,逐年淤积,嫩滩高于老滩,老滩又高于大堤背河地面2至3米,形成“悬河中的悬河”。该区为黄河行洪区,雨季洪水漫滩泛滥,人民生产生活无保证,由于受黄河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特殊地貌。区内冲沟串凹纵横,地势不平,土壤多变。黄河滩区不仅经常发生水涝,而且旱灾严重。滩区大部处于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几乎年年都会出现旱灾。由于槽高、滩低、堤根洼的地势,加上滩区水利设施不配套,大部分农田没有排灌设施,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一旦发生洪水漫滩或涝年,大片洼地便积水成灾,不但秋季收成无望,一些排水困难的滩地种麦也没有保障。黄河滩区涉及 台前县共有4个滩:清河滩、孙口滩、梁集滩、赵桥滩。涉及清水河、马楼、侯庙、后方、孙口、打渔陈、夹河、吴坝8个乡(镇),191个村,15.36万人。面积131.000000平方千米,耕地86.270000平方千米,避水台顶面积9.932400平方千米,农业、工业、固定资产等社会资产总值30.873亿元。滩区经济主要是农业,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加上受黄河水患旱灾、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滩区群众普遍较为贫困,无力自我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造成了群众增收困难,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河南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建国后,党和国家为了使滩区人民财产得到最大保障,认真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的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国家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常设领导机构。沿黄河省、市、县成立了“黄河河务局”和“防汛抗洪指挥部”。2、在主河道两岸都修筑了生产堰,险工地段用石头修筑了坝头。3、每村均有计划地修建房台、村台等避水工程。4、黄河素有“斗水七沙”之称,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形成高含沙洪水,有计划地进行滩区大放淤,淤高滩地,填平堤河,形成对防洪输沙均有利的高滩深槽。5、始终高度重视滩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滩区扶贫搬迁。以上措施的实施,将彻底解决滩区“十年九灾”的历史。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