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沁河 |
罗马字母拼写 |
Qìn Hé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沁水、洎水 |
曾用名 |
少水 |
所在(跨)行政区 |
济源市 济源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河流发源地县名首字作河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沁河,春秋时,名少水。在市境东北部,源于山西省沁源县铜鍉山,在克井镇紫柏滩入市境,流经克井、五龙口、梨林3镇20余村,纳龙湾、龙门、盘峪、白涧等河水,在五龙口出山后进入平原,至梨林镇沙后村北东入沁阳市,经温县,于武陟县入黄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河流类别为外流河、常年河、地上河,境内长41千米,流域面积140平方千米千米,径流量4立方米/秒,常年流量2~4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高达4250立方米/秒。入境地克井镇,出境地梨林镇。由于该河河床较低,不能直接引水灌溉。但早在秦朝,人们就在五龙口采取隔山掏洞无坝取水的办法,兴建了枋口水利枢纽,开拓了秦渠,引水灌溉。至明朝,先后在南、北两岸建成永利、广济、利丰、兴利、小利和广惠等渠,呈“五龙分水”之势,灌溉济源、沁阳、孟县、温县、武陟五县农田。1965年,济、孟两县人民又建成长120千米的引沁济蟒渠,灌溉济源农田32万亩。沁河岸的崖壁上,曾留下古代文人的诸多诗词。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沁河流域。沁河南岸摩崖石刻较多,镌刻着韩愈、白居易、文彦博等著名诗人游览时吟诵的诗句。三国时期的古栈道遗址仍依稀可见。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