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安阳县 |
罗马字母拼写 |
??nyáng Xià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安阳市 安阳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魏郡,存相州,仍治安阳。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为魏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改彰德府为彰德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徐达从汴梁(今开封市)出发,攻打河 |
地理实体概况 |
安阳县位于安阳市区之东、西、北三个方位,也就是说,安阳市区除南与汤阴、鹤壁毗邻外,其他三个方位均与安阳县相连。安阳县东与内黄毗临,东北与河北省魏界搭界,北隔漳河与河北省涉县、磁县和临漳县相望,西与林州山水相连。下辖崔家桥镇、永和镇、瓦店乡、安丰乡、伦掌镇、辛村镇、洪和屯乡、曲沟镇、韩陵镇、北郭乡、柏庄镇、吕村镇、许家沟乡、马家乡、都里镇、善应镇、磊口乡、铜冶镇、水冶镇。安阳县东西长73.75千米,南北宽44千米,面积1201.0000平方千米。人口98.81万人。主要由汉族人员构成,还有蒙、回、藏、苗、彝、壮等民族。政府驻地位于安阳市区内解放路东段,驻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6°摄氏度。安阳县境内有清凉山、二龙山、小泰山、紫金山、韩陵山等著名山;有洹河、漳河等河流。有煤、煤层气、铁、锰、铅、铜、钾、镁、磷及霞石正长岩、长灰岩、白云岩、熔剂灰岩、水泥灰岩、长石、大理石、石英砂和瓷土、石膏等金属或非金属矿藏30余种,多数可供开采百年以上,形成了以煤炭、冶金、轻纺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 安阳县素有“豫北冲要,四省通衢”之称。北连首都北京,南接郑州。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安李、石林铁路,安林、安濮公路横跨东西,安林高速公路穿越西部山区,县境内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文教卫生方面,有安阳县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及县一职高等各级各类学校517所,教职工10745人,在校生166376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安阳县高考省专上线人数连续11年居安阳市五县(市)之首。安阳县先后被教育部、省政府确认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九先进县,电教化教育成为“全省十佳市、县之一”,县一职高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高。主要卫生事业单位有安阳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安阳县医疗规模不断扩大,特色医院较前增多,防病治病能力进一步增强。安阳县西据太行山东麓,东跨华北平原,古为殷邺两古都之近郊,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万佛沟塔林、灵泉寺石窟造像、小南海北齐石窟、修定寺唐塔砖雕、《西门大夫庙记》碑的工楷书法,“韩陵片石”的绚丽辞采,以及建于宋朝的永和石桥的宏规巨制无不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光辉,昭示着安阳华夏故都的璀璨和文明。政府网址:http://www.ayx.gov.cn/。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