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裴城镇
罗马字母拼写  Péichéng Zhèn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漯河市  郾城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曾名洄曲镇,因洄曲河于此洄曲而得名。唐代名相裴度伐蔡时于此驻军,因功封为晋国公,亦称裴晋公。后人为纪念裴度,把洄曲易名裴城,故名。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郾城区西北部,东与商桥镇相连,东南与新店镇相接,南与舞阳县太尉镇接壤,西南与舞阳县侯集乡接壤,西北与许昌市襄城县姜庄乡交界,北与临颍县大郭镇毗邻。人民政府驻苏侯村。东距区政府25千米。下级政区:中周、三丁、裴城、小徐、田古东、大张、罗王、寨子、斗杨、胡刘、中和寨、潘王、西芮、东芮、马庄、城高、梁庄、宋岗、坡刘、田店、渚张、铁炉、南杨、苏侯2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面积:辖区总人口5.4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918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傣族,蒙古族,满族。辖区总面积约79.7平方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8千米。其中陆地78.2平方千米,占98.1%;水域面积1.5平方千米,占1.9%。自然环境:境内河流有吴公渠、马拉河、洄曲河等。吴公渠从城高村入境、流经梁庄、坡刘等4个村,向东注入颍河,境内全长7千米;吴公渠境内支流有马拉河、洄曲河等,境内全长21.7千米;北干渠(幸福渠),从中周村入境,为境内河流,与6条支渠、1条斗渠纵横成网,有效灌溉面积2800公顷。交通运输:境内漯宝铁路东西贯穿全境,有裴城货运站1个;省道220、238公路在三丁村十字交叉,分呈南北、东西穿境而过。至2011年底,全镇环乡公路32千米、“村村通”公路长40千米。主要农业介绍:总产值48357万元,耕地面积8.5万亩,全部为水浇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形成烟叶、蔬菜等优势产业,品种以西红柿、辣椒、广东菜心为主;畜牧业以猪、肉牛、奶牛、肉鸡等为主,特色农业品牌有正源蔬菜、源发烟叶等。主要工业介绍:总产值179385万元,以新型造纸、精细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贸易产品有粮油、蔬菜、建材、纸制品等。教育卫生:小学12所,初中1所,有镇中心卫生院,24个村卫生所。文化艺术:“裴城遗址”一处,“裴城夜雨”、“崇岗饮社”均为郾城县古八景之一,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田古东村的舞狮队、裴城村的“独杆轿”等。其中,裴城镇的刘氏正骨位于郾城区裴城镇坡刘村,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刘氏正骨属于中医正骨手法,主要治疗四肢骨折、关节脱臼、伤筋劳损。至第四代传人刘东成时,整复技术影响最盛,除用传统整复的方法外,也配以手术治疗,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刘氏正骨技术对研究全区民间医学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1年被收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行政区划代码:411103103,长途电话区号:0395,邮政编码:462343。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