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繁城回族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Fánchéng Huízú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漯河市 临颍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三国魏置繁昌县,唐初废入临颍县,寓“繁荣昌盛”之意始称繁城,后因回族集聚区得今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地处临颍县西北部,东与固厢乡接壤,南与大郭镇为邻,西与襄城县范湖乡相连,北与许昌县蒋李集镇隔颍河相望。镇人民政府驻振兴街村新街21号。东距县政府驻地12.5千米。辖东风街、振兴街、献街、清街、南台街、鸭坡徐、锅壅口、大杨、营王、孙朱、杜庄、后杨、傅杨、吴刘、大杜、马井、大韦、尼庄、米湾、湾宋、夏庄、后辛庄、司马、双路姚、扁担杨、靳庄、关庙李、罗庄、韦寺、木锨杨、面坊、贾刘32个村民委员会,共264个村民小组,1个新农村社区。总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平方千米。总人口6.09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蒙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9个民族。
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为临颍县地势最高处。地形呈西北略高,东南略低走势。境内主要河道颍河及黄花渠均属淮河流域,颍河在镇境西北处分为颍河与颍河故道,颍河故道沿镇境北部边缘向东10千米折南流入杜曲镇,颍河自交汇处向东南15千米进入杜曲镇。黄花渠发源于镇境西部,境内长度7千米。耕地以井灌为主,有效灌溉面积32.2平方千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小辣椒等。畜牧业以猪、牛、羊等家畜为主。繁城不仅是中原地区素享盛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豫中地区闻名遐迩的人流物流中心,商贸业繁华历史可以追塑到明嘉靖以前。五里长街贯通南北,宽敞整洁的街道,栉次鳞比的临街店铺,方圆五百里内无以伦比。这里买卖兴旺,商贾云集,曾吸引十三省和外国的生意人光顾经营,灯光阑珊,彻夜不息,堪称藏龙卧虎之地,素有“小上海”之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农民人均纯收入1114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亿元。财政总收入166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9亿元。境内有35kV变电站一座。
全镇建有综合文化站一处,藏书5.1万册。村级文化大院32个。有幼儿园7所,小学23所,初中3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专科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镇卫生院1所。辖区无线通讯信号覆盖,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村村通。镇境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省道S329线、S220线过境,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65千米。
繁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近4000年以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舞狮、龙灯、旱船、传统木雕等。2000年命为河南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重点镇,2007年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有尼庄古文化遗址、宋庄古文化遗址、春秋烽火台、楚怀王墓、汉魏受禅台、受禅碑、献帝庙、蟠龙寨、繁城清真寺等文物古迹。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行政区划代码:411122101;电话区号:0395;邮政编码:462641。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