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秣陵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Mòlíng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周口市 项城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于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秣陵县”。秣陵一词,始于秦始皇时期,据《国朝金陵丛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21),东巡至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气。至今呼为秦淮,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秦之秣陵县,即今县城(指南京)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故城是也。” |
地理实体概况 |
地处项城市中南部,距离市政府驻地28.8千米处,汾河南岸。东邻高寺镇、新桥镇,南邻贾岭镇,西邻三店镇,北邻高寺镇。镇政府驻吴场村。辖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4个居民委员会,东郊、西郊、南郊、北郊、前高老家、姚庄、吴场、王营、朱营、夏营、大樊庄、南张庄、大李庄、土屯、西陈楼、白沟、八里庄、骨头冢、陶湾、王路口、阎楼、金营、前吴庄、新庄、李阁、三里店、周池涯、范冢、东陈楼、西阎庄30个村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221个村民(居民)小组。总面积62.3969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民族有汉族、回族。地势西高东西,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1℃,最高气温41.8℃,最低气温—10℃,无霜期年平均218天。秣陵镇交通便利,国道106、省道217交汇镇中心,县乡公路纵横交错。镇区内主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长虹街。河流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泥河、长虹运河。秣陵镇耕地面积45.7922平方千米,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药材、烟叶等。畜牧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秣陵镇工业基础雄厚,商贸活跃,现已形成制革、制鞋两大主导产业,配套催生出塑料泡沫、粘胶、无纺布、印刷等20多个相关行业,拥有工业企业200多家。2014年,秣陵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工业总产值29.4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8852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26.6万元。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6所、幼儿园1所,医院3家。有清真寺1座。古遗址:骨头冢遗址、龙王庙遗址。历史人物:张伯驹、张镇芳。所获荣誉:198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中州名镇,1995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被国务院体改办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被国家七部委批准为全国重点镇。
其他信息:政府网址为http://www.xiangcheng.gov.cn/。行政区划代码是411681111,长途电话区号是0394,邮政编码是466232。行政区划单位:乡。行政级别:乡级。 政区的历史沿革:北宋(960—1126),此地为南顿县之殄寇镇。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迁此。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此,属项城县第一区(城关区)。1953年冬,项城县政府迁至水寨。1958年建城关人民公社。1972年7月,改称老城人民公社。1981年11月,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属项城市。2005年12月,老城乡并入秣陵镇。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