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金铺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Jīnpù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驻马店市 汝南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邑人张邵与山东金乡人范式结为生死之交,义感乡邻。成语典故“鸡黍相待”“范张之交”即出于此。后人以范式家乡金乡之名,称张邵故里为金乡镇。明代始设递铺,村名金乡铺,简称金铺。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汝南县境北部,北汝河东岸。距汝南县城12千米。东邻留盆镇,南接宿鸭湖街道,西与张楼镇隔北汝河为邻,北与上蔡县邵店镇接壤。辖区范围东起老金村,西至徐庄村;南起小邱庄村,北至潘湾村。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千米,总面积71.4平方千米。隶属汝南县,行政区划代码:411727106,辖金铺居民委员会和王霍寨、耿庄、老金、前张、刘花门、小高庄、金赵、姚寨、潘湾、陈庄、康庄、李庄、俄庄、徐庄、大吴、宋寨、小邱17村民委员会,94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4.12万人,男性2.06万人,女性2.06万人。汉族4.11万人,有回族、苗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36人。镇政府驻金铺社区,地址金铺街1-1号。驻地人口3597人。规划面积3.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0.77平方千米。电话区号:0396,邮政编码:463343,联系电话:8301501。政府网址http://www.rnnan.gov.cn。
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938毫米,最高温度40℃ ,最低温度-16.8℃。年平均气温15℃,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南窄北宽,呈不规则扇形,东部砂礓土,西部黄粘土,中部黄壤土。北汝河、南马肠河穿境而过,与张楼交界处为南马肠河发源地,境内河道全长10.5千米,流域面积22.8平方千米。永和—定远公路(S219)穿境而过,南距新蔡-泌阳高速15千米,西距北京-珠海高速28千米。 耕地4623公顷,人均0.09公顷,其中水浇地2814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蔬菜、梨树为主。年蔬菜种植面积667公顷,其中露地蔬菜436公顷,发展日光温室460余座,形成以陈庄、康庄村为主的大葱、生姜基地,以潘湾、李庄、宋寨村为主的温棚蔬菜生产基地,以耿庄、小邱村为主的红薯生产基地。畜牧业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累计造林911.2公顷,林木覆盖率19.5%,活立木蓄积量20.6万立方米。渔业以草鱼、鲢鱼养殖为主。名优特农产品有粉条、卤猪蹄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小西红柿、生姜、大葱等。有明珠木业、一笑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5家,职工1170人。有商业网点226个,职工768人,有金铺、小邱、金赵三个城乡集贸市场。金融、邮政、电信、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麦草画工艺瓶、小磨香油、麻制品、加工销售初具规模。2014年工业产值3.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979元。
2014年末有广播电视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文化艺术团体4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80人,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各类图书室36个,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藏书24万册。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幼儿园6所,小学10所。有金铺镇卫生院,村卫生所18个。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8个;宽带接入用户2200户。2008年建成金铺镇客运站,日均客运量1200人次。2007年建成金铺镇自来水厂,有深水井6眼,年供水3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建设排水设施6000米。建有两座标准化水冲公厕、安装路灯67盏,新装隔离墩160多个,街道绿化植樱花、大叶女贞和百日红1400多棵,建小游园1个,安装健身器材32套。1984年金铺镇刘花门村建成35千伏安变电站1座。境内有商、周时期穆堂遗址,东魏时武陵故城遗址,汉范式、张劭千里期信处鸡黍台等。著名人物有金忠、张劭。金忠(712—786),字廷诚,亦作廷臣,为韩国南氏始祖,唐蔡州(汝南)人,为使中国的文化更好地在新罗传播,金忠创立了用中国字音记录新罗语言的方法。其他诸如天文、历法、医药、农业、水利等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金忠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张劭,字元伯,汝南县金铺镇人。生卒年不详,约东汉初年前后在世。成语“范张鸡黍”、“鸡黍之约”、“鸡黍之交”的当事人。《汝南县志》载,汝南张劭与山阳范式,二人义深情笃,感动乡里。后人在张劭故乡修鸡黍台、建二贤祠、范张庙。并以范式家乡名改张劭故里金镶镇为金乡镇。元代有《鸡黍之盟》剧本。鸡黍台尚存。
金铺根雕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作品150件,先后在国家、省、市、县展出,多次在《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刊物上发表和报道。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老金村唢呐艺术学校,开设专业班12个。境内流传有金铺、鸡黍台、老金地名故事。民间有“许愿还愿”的习俗,即在家或携香纸至庙中焚烧祭拜,祈求城隍爷、神灵保佑家运好转、合家平安,许诺“割刀头”(猪肉)供奉或雇戏班子唱戏、放电影等。端午节、八月十五等节日,有走亲戚的习俗,多为晚辈携礼品盒、奶制品、鸡蛋或土特产等营养品看望长辈。称粥为“稀饭”,早晚饭喜食稀饭、馍饼,常食小米稀饭、大米稀饭、面稀饭、红薯稀饭、鸡蛋花稀饭。称中午饭为“晌午饭”,多食捞面条(又称蒜汁面条、凉面条)、热捞面、汤面条、卤面条等。喜食红薯,春秋两季都有种植,加工品有红薯粉条、红薯粉面、红薯干等,特色风味食品有烤红薯、炸红薯丸子、炸红薯糕、红薯干稀饭等。抬花轿是本地的一种婚嫁习俗,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大红的花轿给婚礼平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