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平乐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Pínglè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孟津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史记·匈奴传》汉文帝给匈奴的书信中说:“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乐,以安边民,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幸幸平乐”。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为迎西域入贡的飞廉、铜马筑平乐观取名至今,一直享负盛名,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圣地,素有“金平乐”、“小洛阳”之美称。 |
地理实体概况 |
平乐镇位于孟津县东南方,距县城20千米,距洛阳市中心15千米。南与洛龙区千年古刹白马寺毗邻,东与偃师市接壤,北与送庄、会盟两镇毗邻,西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相望。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千米,总面积为63.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4%。镇政府驻平乐村,行政区划单位为乡级行政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10322102,上一级行政区为孟津县。电话区号0379,邮政编码471125。
辖象庄、东赵、金村、翟泉、尤村、新庄、张盘、朱家仓、上古、张家凹、上屯、天皇岭、丁家沟、后营、太仓、马村、刘坡、东吕庙、妯娌19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平乐居委会,下设23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5.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蒙古族32人,回族22人,藏族17人。
平乐镇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北部高,南部低。耕地面积41.3平方千米,人均耕地950平方米,是孟津县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稻子、谷子等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爱宕梨、蔬菜、烟叶等,有象庄、后营2个日光大棚蔬菜基地,塑料大棚81个;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拥有生生乳业公司千头奶牛场1个,标准化奶牛小区3个。
孟津初步形成了以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焦化、钢铁、耐火材料、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塑料化工、铸造、饲料、食品等门类众多、类型各异的工业体系。平乐镇工业上企业达157家,其中固定资产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外资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限额以上企业27家。
教育上,有幼儿园10个,小学9所;初中3所;普通高中1所。医疗卫生上:有卫生院1所。
交通设施上,310国道、陇海铁路傍南而过,焦柳铁路穿境而过,境内长15千米,孟津火车站建在境内新庄村。国道207线、连霍高速开封至洛阳高速公路,贯穿东南西北,在境内长达11.8千米。境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洛阳发往平乐的64路客运班车,每30分钟1班,镇通往县城的客运班车每20分钟1班。以前平乐19个行政村及1个居委会之间都是土石公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1985年后,为快速发展经济,镇政府广泛筹集资金1000万元,修建了建设路(朱仓-207国道)、团结路(妯娌村-207国道)、朝平路(朝阳-平乐)、新平路(新庄-平乐、)金白路(金村-白马寺)等主干道20多条,长达76千米,全部为水泥和柏油路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平乐镇境内郭氏正骨享誉华夏,郭氏正骨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传承8代近200年,郑氏中医中外闻名,秦氏妇科医术精湛,堪称祖国医学的瑰宝。其中平乐郭氏正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庄秦氏妇科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评选中,孟津县平乐镇以牡丹绘画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孟津境内有1992年新开辟规模宏大的金龙寺古名禅虚寺,殿堂生辉,古朴典雅。汉魏洛阳故城、邙山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象庄石象、石碑凹宋碑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庄遗址1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村烈士陵园、鹞店古寨2处。其中象庄石象,是河南省仅存形体最大的东汉大型石雕;历代帝王冢源流有序,堪称规模宏伟、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由孟津县凤凰山九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2平方千米,位于平乐镇上古村,建设森林公园基地,配套建设民俗风情展示区、休闲度假园区等基础设施。
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国家计划生育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河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洛阳市文明乡镇,洛阳市卫生城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洛阳市社会治安模范镇等荣誉称号。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