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偃师市
罗马字母拼写  Yǎnshī Shì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洛阳市  偃师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息偃, 是指休整,戎师就是指军队部队。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从周代时始称“偃师”。
地理实体概况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下辖9镇4个街道、210个村民委员会、3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龙区和孟津县,南倚嵩山和登封市、伊川县相接,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总人口68.21万,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等。市政府办公驻地在槐新街道民主路27号。上级政区为洛阳市,行政级别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为县级市,行政区划代码为41038100000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市),河南省经济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首批小康达标县(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2014年全市粮食产量24.96万吨,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7.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9.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81元。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偃师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自古人杰地灵,是唐代佛学大师玄奘的故乡,班固、张衡、蔡伦、王安石、司马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这里成就了英明伟业,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偃师地处郑州、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距省会郑州80千米,西距古都洛阳30千米,境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207国道交汇贯通,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干,以乡村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农业基础稳固。偃师是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发源地、全国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三片四区五集群”的产业格局。“三片”即北部花卉苗木水平提升片、中部小麦良种繁育面积扩展片、南部葡萄种植功能拓展片;“四区”即小麦良种繁育区、鲜食葡萄种植区、花卉苗木观光区、都市休闲农业区;“五集群”即小麦良种加工集群、葡萄加工集群、生鲜肉品加工集群、奶制品加工集群、粮蔬食品加工集群。“偃师银条”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偃师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产业门类齐全,占全市GDP的近90%,初步形成三轮车新能源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电线电缆、制鞋、耐火材料、石化管件、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产业集聚区面积达11.9平方千米,入驻企业400余家,形成了“一区两园”的格局。三轮摩托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 城市品位快速提升。全面统筹提升城市内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新家园正在形成。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千米、居住人口超过26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天然气管总长380千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3平方米;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洛河全流域治理顺利推进,城市凝集人气的动力更加强劲。镇区功能日益完善、环境日益优美,美丽乡村、绿化示范村、生态村等顺利实施,人居条件明显改善,群众价值认同感更加强烈,“山清、水碧、岸绿、天蓝”的美丽画卷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政府网址:http://www.yanshi.gov.cn,联系电话是0379-67712802,邮政编码是471900。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