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中国牡丹花都”。
洛阳古称斟鄩(xún)、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均曾以此为都,被誉为“十三朝古都”。
洛阳是夏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自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始,东周在洛阳定都500余年之久;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至220年。宋后至明清,洛阳为河南府治。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并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
洛阳是中国宗教的发源地,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提倡佛教并开凿了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艺术景观洛阳龙门石窟;洛阳还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
沿洛河一字排开的位于偃师的夏都二里头、偃师的商城遗址、市王城公园的东周王城、位于洛龙区、孟津县、偃师市交界处的汉魏故城、市效的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新安县的汉函谷关、市老城北的含嘉仓、关林的武圣关羽陵寝、市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明堂天堂景区、洛龙区的定鼎门博物馆等,无不彰显着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 |